字體大小:

媽咪們是否可以在服用產後憂鬱藥物期間哺乳呢?藥師分析:某些成分更為安全!

作者/張中維藥師

部分媽媽在生產後,可能會感到情緒低落或心情不穩,這種情況大多會在幾天後消失,但如果這種憂鬱情緒在產前或產後持續存在超過14天,或影響到日常生活品質,那麼就需要專業評估是否罹患了產後憂鬱症。


事實上,生產相關的憂鬱症狀從懷孕期間到生產完後一年都有可能發生。產後憂鬱不僅會影響媽媽的健康,還可能對寶寶的行為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產後憂鬱症確切的病因尚未被釐清,但研究顯示可能與產後賀爾蒙的劇烈變化及壓力反應的失衡有關。

我是否患有產後憂鬱症呢?透過簡易量表來自我篩查

2023年,美國產科學會建議,女性在懷孕期間應至少接受兩次產後憂鬱症篩檢,常用的篩檢工具包括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EPDS)及患者健康問卷(PHQ-9)。若篩檢評估存在產後憂鬱的可能性,醫生會進行更進一步的診斷,評估媽媽的症狀屬於暫時性的「產後情緒低落」還是「產後憂鬱症」。

一般來說,「產後情緒低落」多發生在生產後的第二天,並且在產後2-3週內會自然恢復。其症狀可能包括情緒波動、失眠、緊張、對事物過度敏感以及容易落淚,但通常不會出現自殺念頭。

產後憂鬱症則在產後一年內都有可能發生,持續時間超過兩週,且症狀更為嚴重,可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對寶寶的照顧。

產後憂鬱有哪些治療方式?一定要吃藥嗎?

產後憂鬱症是一種能夠被良好治療的疾病,治療選擇包括「認知行為治療」「人際關係治療」、以及「藥物治療」。

針對先前沒有重度憂鬱症病史的媽媽,心理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為起始治療的首選。如果媽媽的憂鬱情緒主要是由於對自我能力的否定,那麼治療師可以通過認知行為療法(CBT)幫助媽媽辨識並更正那些不正確的認知,進而減輕憂鬱症狀。治療過程中還會教授媽媽如何放鬆及解決問題的技巧。

人際關係治療法(IPT)則是通過治療師的協助,幫助媽媽重新檢視人際關係,並適應新的角色,特別適合那些面對角色變化衝突或與家人、伴侶有人際關係問題的媽媽。

針對先前曾因憂鬱症服藥、中重度產後憂鬱或偏好藥物治療的媽媽,則會建議使用抗憂鬱藥物治療。

張中維藥師指出:所有抗憂鬱藥物成分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分布到乳汁中,但並非所有的藥物都有證據顯示會對嬰兒造成負面影響,也不是所有藥物在嬰兒體內都能被檢測到。

在使用藥物治療時,會優先選擇那些在母乳中濃度低、在嬰兒血液中難以檢測到的藥物。目前研究普遍認為舍曲林(sertraline)為哺乳媽媽治療產後憂鬱的首選藥物。

大多數產後憂鬱都能通過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和支持,可能會對寶寶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生的協助,保護自己也保護心愛的寶寶!

藥師_張中維
張中維
藥師
簡介
•經歷 | 臺大醫院藥劑部院聘藥師、愛仁醫療社團法人愛仁醫院藥師、台灣年輕藥師協會理事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