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嬰幼兒常見的冬季嘔吐疾病:【輪狀病毒】感染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前言

除了細菌會引起胃腸炎的腹瀉症狀之外,其餘就首推「病毒性胃腸炎」
;而病毒性胃腸炎遍佈在全球各地,甚至每一季節都有突發的地區性流
行個案的報告,而其罹患者絕大部分是嬰孩及稍年長的孩童;根據流行
性病學的探討發現,在亞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每年竟然有高達三百
萬的嬰孩死於「急性胃腸炎」,使得孩童的營養以及其本身的發育受到
嚴重的影響。而在美國地區亦有將近二十萬年齡小於五歲的孩童,會由
於「傳染性胃腸炎」所導致的嚴重腹瀉,而必須住院治療,其中病毒性
感染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其傳染途徑是經由糞口傳染。近二十幾年,
由於電子顯微鏡的使用及進步,在一九七三年以後才發現某些以往被歸
類於非細菌性胃腸炎的原凶竟然就是「輪狀病毒」。

一九七三年,利用電子顯微鏡觀測一位腹瀉孩童罹患者的十二指腸液檢
體以及糞便排泄物,發現其致病的原凶是「輪狀病毒」;由於其外形在
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有如「車輪」,而命名為「輪狀病毒」。
其具有一個
雙層外殼,為雙股RNA病毒,但並不具有套膜,而病毒顆粒直徑約在70nm
;目前在臨床上已知輪狀病毒具有八種不同血清抗原性質的亞性,而其
中只有四型會導致人類產生疾病;除了人類之外,輪狀病毒亦會感染幼
牛及幼豬,但會感染動物的輪狀病毒病不會造成人類的傷害。

流行病學

事實上,「輪狀病毒」所導致的嚴重腹瀉遍佈於世界各角落,就以美國
地區而言,輪狀病毒每年感染三千五百萬孩童,並造成其中三分之一的
罹患者必須住院治療;而在開發中國家,因腹瀉而死亡的個案中竟然有
百分之二十的主要原因是「輪狀病毒」;在臨床上,輪狀病毒所感染的
對象,絕大部分是年齡在三個月至十五個月之間的嬰幼兒,
而在此年齡
群的罹患者,其所呈現的臨床症狀都較為嚴重;三歲以上的罹患者所表
現的臨床症狀較輕微,而成年人口群中偶然亦有因接觸罹患孩童而感染
輪狀病毒性腸胃炎,但是臨床症狀輕微甚至或絲毫無任何臨床症狀。

事實上,輪狀病毒所導致的腹瀉,一年四季都有偶發的個案被發現,而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季節性的發病率,在溫帶地區絕
大部份的輪狀病毒性胃腸炎的個案是發生在冬季;此外,根據流行病學
的探討,輪狀病毒在世界各地的流行趨勢有由西向東移走的現象,但造
成這種趨向的因素目前還不甚清楚;反之,在熱帶地區的輪狀病毒性胃
腸炎是全年皆可的發現的;至於在美國地區的輪狀病毒胃腸炎在冬季則
較常出現,而在世界其他各地則以在秋季或春季的發生率較高。台灣地
區的輪狀病毒性胃腸炎則以每年的十一月至及十二月間為其高峰期,但
在台灣某些地區(如新店地區)的輪狀病毒性胃腸炎盛行率則在每年的
一月至三月間。
此外,根據近年來的流行病學的探討,發現在台灣地區
的輪狀病毒性胃腸炎的高峰期逐漸移至冬末以及早春時發生。

致病轉機

輪狀病毒的主要感染途徑是經由糞口傳染,雖然有些臨床學者認為輪狀
病毒可以經由飛沫的呼吸道傳染,但經由此類途徑傳染的個案畢竟佔少
數。

輪狀病毒在自糞便排出後,至少可以在被污染者的手上生存四個小時,
而在居家中的家具如桌椅或工具上,則可以生存好幾天以上;由此可以
說明為何輪狀病毒感染是造成孩童院內感染以及扥兒育嬰中心之偶發腹
瀉必須要加以考慮的原因之一。

輪狀病毒經由胃腸道進入人體後,其主要生存在小腸黏膜絨毛的上皮細
胞中,因而造成感染黏膜的絨毛萎縮變短,並導致局部病灶發生不等程
度的淋巴球浸潤;由此造成小腸黏膜傷害,因而導致小腸吸收食物營養
的功能發生障礙,而在臨床上出現不等程度的腹瀉現象;此外,由於輪
狀病毒會破壞某些消化酵素,因此亦會導致繼發性的乳糖耐受性不良(
對於食物中的乳糖無法做適當的分解),這也是造成輪狀病毒引起腹瀉
的原因之一。

臨床症狀及表徵

輪狀病毒的平均潛伏期在四十八小時左右(其期間範圍在一至七天不等
),而典型的輪狀病毒感染者主要呈現輕度至嚴重的水瀉,並且經常伴
隨著多次的嘔吐病症,其發生率大約在67-90﹪之間,因此有「冬季嘔
吐疾病」之稱,
而其中帶約有三分之二的罹患孩童會出現體溫上升的現
象;雖然某些罹患者會主訴咳嗽或者流鼻水的症狀,但在病理學的研究
上,並未能有確定的證據證明輪狀病毒會導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對
於輪狀病毒性胃腸炎合併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的現象範圍純屬個案的巧合


通常來說,輪狀病毒所造成的腹瀉大約持續四至八天左右,而少數的個
案可能症狀較為嚴重,這些罹患孩童絕大部分是屬於營養不良、免疫機
能不全或者同時罹患某些慢性疾病;根據死後解剖發現,輪狀病毒不僅
存於十二指腸及小腸黏膜上,甚至肝臟及腎臟以可以發現其相關抗原。

某些原先就已感染過輪狀病毒的孩童,或許在再次感染後不會呈現任何
臨床腹瀉的現象,但其糞便排泄物仍然排出具有感染性的輪狀病毒;此
外,由於新生兒仍具有來自母親的相對應抗體,因此新生兒很少罹患輪
狀病毒性胃腸炎,就是一旦感染了亦不會出現任何腹瀉的症狀。

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輪狀病毒性胃腸炎」佔所有嬰幼兒的急性胃腸
炎住院個案的30-50﹪,在台灣地區則約佔43﹪。在臨床上,輪狀病毒
所導致的嚴重腹瀉個案中,其所呈現的是屬於等張性脫水(即血清中的
水分及電離子呈等比例的喪失),而使得眼窩下陷、皮膚失去彈性,嚴
重者更會出現意識不清的昏睡狀態;假若此時不及時給予適當的靜脈點
滴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則會導致病童因循環衰竭休克而死亡;某些個
案或許會出現肝功能異常升高的現象;由於其屬於病毒性感染,因此血
液中的白血球計數大部分在正常範圍以內,而與其他病毒所導致的胃腸
炎一樣,其糞便排泄物中不會出現紅血球或白血球的表徵。

診斷

罹患個體會排泄大量的輪狀病毒顆粒,經由電子顯微鏡的觀察,可以找
出其中具有特殊車輪形狀的輪狀病毒。在臨床上,亦可以經由血清酵素
免疫分析檢驗法或乳膠沈澱或電泳法快速偵測出特異性的車輪病毒的抗
原,但假若新生兒或孩童具有其他傳染性的腸黏膜病變,則上述血清免
疫檢驗結果亦會出現「假陽性」。

治療

事實上,對於某些腹瀉症狀較為輕微的感染,在經過十至十四天病程後
,罹患者的症狀都會逐漸緩解,甚至自行痊癒;因此,在臨床治療上,
多數採取支持性治療法,其中主要是矯正水分及電解質的不平衡現象;

絕大部分罹患病童都可以經由緩慢餵食來渡過難關,但在疾病過程中盡
量不要給予可樂、濃茶已新鮮現榨果汁,因為這些飲料屬於高滲透性液
體,反而會加重腹瀉的嚴重性。另外米漿及馬鈴薯榨汁可以減少大便的
次數;雖然在腹瀉的早期,「腸道休息」是必要的措施,但一旦症狀逐
漸改善就應該盡量鼓勵病童酌量進食容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假若過度的
禁食,反而會導致孩童的營養不良,因此,在許可的情況下,病童應該
可以儘早繼續給予母乳哺育或全奶的食用,如有乳糖耐受性不良現象,
則應給予不含乳糖的奶粉餵食,直到乳糖酵素量逐漸恢復為止,這段恢
復時期通常需要一個月左右;此外,對於某些年齡較大的孩童,在疾病
期間或許需要給予低脂或某些簡單醣類如澱粉、麥片、優酪乳以及新鮮
水果的食用。

在臨床藥物的使用上,某些抑制腸蠕動的藥物如Imodium以及吸附劑,
不僅沒有任何實際療效,反而使得罹患者的症狀惡化;根據最新的臨床
治療經驗,某些藥物如Bismuth subsalicylate,可能較為安全及具療
效。此種藥物每天食用五至六次,可以明顯的縮短腹瀉次數以及糞便的
排泄量;雖然如此,但對於輪狀病毒性腸胃炎的治療,其所重的方針還
是水分及電解質的補給,不能過度使用止瀉藥物,而忽略了潛在等張性
脫水的存在;況且,輪狀病毒性胃腸炎是一種自限及自癒的疾病,因此
藥物的治療並不是很重要,而家庭中有個耐心的母親更是重要的。

此外,某些醫學中心亦曾報告口服免疫球蛋白的治療可以使得具有免疫
缺陷的罹患孩童,並可以降低其合併症及死亡率,但在大量的臨床使用
研究上,並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因此口服人類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治療
,並不能做為常規的臨床治療方針。

預防

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孩童在兩歲時都已感染過輪狀病毒,而其中再次或
多次感染的現象是很常見的,而一旦再次感染到輪狀病毒其所呈現的臨
床症狀都較為輕微,甚至不具任何臨床症狀;在預防輪狀病毒感染的工
作上,最重要的就是勤洗手,尤其是某些育嬰中心、幼稚園,甚至兒童
病房之一些相關工作人員,在照顧嬰孩前,一定要先洗手並做好個人衛
生,以免造成爆發性的流行;而對於罹患病童亦要做好適當的隔離措施
,以免當事者成為散播病毒的傳染媒介。

雖然輪狀病毒疫苗的研究工作正在積極的進行中,而臨床醫學家亦希望
能夠發展出一種疫苗能夠對四種不同亞型的輪狀病毒產生主動性抗體,
但其成效並不十分令人滿意,因此未能在臨床上普遍被接受;希望不久
的將來,臨床醫學家能夠發展出一種完全安全而有效益的活性減毒疫苗
,使得接種個體能夠產生主動性免疫抗體。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