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紅糖可清「經期惡露」嗎?

有此一說:

紅糖可清經期惡露當月經來潮時,將結束前兩日,
可用半斤紅糖(即黑糖)泡開水(冷熱皆宜)當茶飲用,
如此就能把子宮裡的惡露清除乾淨!
對婦女而言是最簡易的保健法!

黑糖薑茶

小時候,我著了涼,一流鼻涕,母親就連忙用老薑加黑糖煮成薑湯給我喝。甜甜辣辣的趁熱大口大口喝下去,再蓋著被子發一場汗,感冒便不藥而癒!

我因生產多又密集,一年一個,有一年還生了一對雙包胎,把身體弄壞了。平常經常頭昏眼花,而每個月好朋友來了,頭痛、肚子痛,量又多,一拖就是十天,半月。看了許多中西名醫,均束手無策。病看不好,花錢受罪,一氣之下,乾脆不理他了。後來祖母教我在月經來時,不妨用黑糖和老薑煮水喝喝看,她特別強調多喝無害,黑糖能活血,薑是熱性的食物,在故鄉,婦女做月子都要吃些黑糖。老奶奶的話姑且聽之,月經來時,就猛喝黑糖和老薑煮的薑茶,想不到,小腹慢慢不痛了。好朋友量也少了,當然頭痛也消失了,比吃藥還有效呢!黑糖和老薑不但能治病,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渾身冒汗,舒暢無比,這種偏方花錢少,又無副作用,何妨試試!

黑糖紅豆湯

黑糖能活血,紅豆能補血,故婦女月經來時或前後,吃一些黑糖紅豆湯,會讓經期更順及減少疼痛,比使用藥物控制效果好。這種偏方花錢少,又無副作用,不妨試試!


KingNet中醫內科醫師回答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楊淑媚醫師

紅糖(即黑糖)對婦女來說的確是非常好用的。月經來時喝些黑糖薑湯、黑糖紅豆湯的確對於虛寒型的痛經有幫助,也就是月經來時肚子會悶悶痛痛的,甚至冷冷痛痛的,平時身體屬於較虛寒者。

若是月經來時容易冒痘痘,口乾,口破則較不適合喝。

台北市立中醫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吳建隆醫師

經期惡露有寒、熱兩大證型,以現代人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來看,多屬於虛寒證,也就是說工作壓力大,耗損元氣;休息不足,元氣恢復不夠;經常熬夜晚睡,虛火暗耗陰液;而且過飲冰冷,導致內寒中生,於是出現所謂的「經前症候群」,或者出現月經不規則。

紅糖性味甘溫,對於此種虛寒證型,甚至因此種虛寒而繼發的虛熱現象,出現月經排出不順暢、延後結束的症狀,有不錯的效果,但一定要對證,如果是因為體內血液瘀阻肝、任、血海等經脈,則會加重下腹部的不舒服,所以應視個人體質與症狀表現來選用。

飲用紅糖水最好適量,如果有糖尿病的人,不可飲用,怕胖的人也不要喝太多,最好喝溫熱的,以免損傷陽氣。若不知道自己體質的人,可以「試喝」看看,或者先經由醫師的把脈診治,再行服用,切勿過飲。

KingNet營養保健諮詢科營養師回答
桃園敏盛綜合醫院健康美學中心 陳正育營養師

紅糖亦就是所謂的「赤砂糖」或俗稱「黑糖」,中醫藥典記載其為甘蔗的莖汁,精煉而成之赤色結晶體,性味甘溫,能緩中補中,活血合瘀治產後惡露不行,口甘嘔噦,對痛經有緩和之作用。而在中醫臨床常應用於:脾胃虛弱,腹痛嘔穢;婦女血虛,月經不調;婦女產後惡露不盡,腹痛。

此外需注意:紅糖若吃多了,或者是長期愛吃紅糖的話,恐有傷害牙齒(蛀牙)之虞。而中醫古籍記載,赤砂糖多食助濕,亦能損脾,致腹脹納呆。脾虛者尤不宜一次大量食用。所以,有痰濕或濕熱者不宜多食,此外,患有糖尿病者忌用,肥胖及高血脂症者亦須控制其食用量。

根據中醫理論,紅糖的確有其功效性而且取得方便,確實是居家(緩和痛經)妙方,但是若真有身體不適,建議還是先看醫師比較妥當。


饒月娟營養師

以中醫食療觀點,紅糖的確具有活血化瘀、溫經散寒與緩解疼痛的功效。常被用以改善閉經、痛經、產後惡露。但紅糖在食物營養學的分類僅是一種雙醣,主要提供熱量,營養成份不多。

若想食用紅糖改善閉經、痛經、產後惡露等症狀,建議最好是煮成紅糖水,且不宜食用過多,以免影響食慾、消化,甚至因而攝取太多熱量,造成體重增加。睡前也不宜吃糖,以免糖殘留在口腔,易發生齲齒,而且糖在胃中容易刺激產生胃酸,造成胃部不適或胃酸逆流。


KingNet中醫婦兒科醫師回答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中醫科中醫師 張家蓓醫師

其實民間對於所謂的經期惡露,指的是因為子宮收縮不良,造成月經期過長,點滴不盡,這就是中醫的漏,現在,並無相關的就顯示紅糖是否可以改善子宮的功能,但是在臨床上,許多病人在經前加入薑少許,確實有改善經痛的效果至於崩漏即西醫的功能性出血DUB定義:因荷爾蒙失調,導致的子宮出血。

所謂荷爾蒙,指動情激素(estrogen)或黃體激素(progesterone),此兩者分泌過高或過低,或比例失調,均可造成子宮出血。功能不良性子宮出血,首須排除構造上的疾病,如子宮腫瘤、感染、懷孕等對子宮有病理上的變化影響者。

「崩漏」,婦科心法中的定義為「婦人行經之後;淋漓不止,名曰經漏,經血忽然大下不止,名曰經崩」;內經:「陰虛陽搏謂之崩」,也就是陰虛為本,陽抗為標,又曰:「陽絡傷,血外溢。陰絡傷,血內溢。」又云:「脾統血,肝藏血」,薛己認為:因脾胃虛損,不能攝血歸原;或因肝經有熱,血得熱而下行;或因肝經有風,血得風而妄行;或因怒動肝火,血熱而沸騰;或因脾經鬱熱,血傷而不歸經,或因悲哀太過,胞絡傷而下崩:羅元凱老中醫認為「脾腎不足,氣血失調,衝任不固所致」在病機方面,崩漏的發生,與開闔失調密切相關,開闔太過與固攝無權為期主要的病因;若是因熱而發,多由於開瀉太過,因寒而發多是由於固攝無權,雖然崩漏屬於血病,但是「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所以,必須分辨血病及氣,氣病及血。熱也必須分辨是虛熱或是實熱,若是陰虛血熱(症見: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或消渴或虛火牙痛、口燥咽乾。)常給予涼血四物湯(生地、白芍、當歸、川芎、丹皮、地骨皮)加減,以達氣血兩清作用。

但是若是因為血淤造成,則需要以通法,方藥如澤蘭、丹參、赤芍、五靈脂等等,讓淤血去而陰血歸經;若是病人因虛(由於久病、年老、過勞、飲食失調、臟腑機能衰退等因素,導致元氣虧耗不足,引發多種症狀,包括面色青白、頭暈、心悸、氣短氣促、倦怠、耳鳴等。氣虛者,固攝力不足,可導致經血過多、自汗、泄瀉等問題。另外,
由於肺主氣,而土(脾)生金(肺),因此氣虛多因肺、脾虛所致。),而造成固攝無能,治療上除配伍收濇之品外,尚需固護正氣,方如:補腎固沖湯、龜鹿二仙膠等等。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