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腹股溝疝氣延遲就醫,當心陰囊腫大!

大里仁愛醫院泌尿科門診一男子罹患疝氣卻不理會,直到腫脹像排球一般大才就醫;該名男子從事粗重的搬運工,二個月前發現走路或站立時陰囊有下墜感及疼痛,一開始並不以為意,然而陰囊鼓起的情形卻愈來愈嚴重,他發現採平躺姿勢陰囊鼓脹會稍微變小,但一站立又會有東西掉到陰囊的感覺,其間雖曾就診,卻未聽從醫師建議,直到腫到像排球一樣大,連張開兩腳走路都很困難,再加上疼痛已坐立難安而無法工作,才接受手術治療。

   大里仁愛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靜閔表示,39歲的大里市民蔡先生罹患腹股溝疝氣,且腸子、大網膜都已經掉入陰囊內,由於工作粗重再加上拖延時日,才腫成像排球一樣大而疼痛的情形,為了方便手術進行,手術前一天還讓病患強迫臥床,由於男子身材較肥胖手術時醫師費了好大功夫才將掉進陰囊的腸子復位,並切除部份大網膜,所幸該男子運氣好,並未造成腸壞死的情形。

  張靜閔醫師指出,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或墜腸,七歲以前的小孩發生率約五%左右,成年以後才發生約佔二~三%,男女比例約四比一 ,形成的原因為睪丸或卵巢下降至陰囊或骨盆腔時隨之而帶下的腹膜未完全閉合所致,形成所謂疝氣袋,若此袋與腹腔分離且腸子沒掉下來,但袋中因分泌水份而積水,則稱為「水腫」。

  成年人形成疝氣的原因多數是因老人腹股溝壁較弱,倘若又有便秘、前列腺腫大情形,或從事粗重工作者,因用力增加腹腔壓力,引起的直接性疝氣;有別發生於小孩的間接性疝氣。當用力或站立時,鼠蹊部或陰囊會有突出的腫塊,不用力或平躺則腫塊消失,此乃網膜墜入疝氣袋所致。

  張靜閔醫師說,腹股溝疝氣以疝氣修補手術治療預後良好;最危險的情況就是延遲就醫引起「嵌塞性疝氣」,即腸子掉至疝氣袋中卡住,無法復位至腹管內而引起腸阻塞現象,此時患部腫大並且非常疼痛,會有噁心、嘔吐,甚至腸子因壓迫太久引起腸壞死,若待此時才就醫則手術風險較高,術後復發或引發後遺症的比例也高,有時需切除壞死的腸子,更嚴重的病人甚至會引起敗血症死亡。

  因「嵌塞性疝氣」較易發生於二歲以下孩童,張醫師呼籲民眾一旦發現小孩鼠蹊部或陰囊有突出的情形,食量減退、一直哭鬧並伴隨嘔吐症狀,陰囊色澤較黑且已明顯腫大等警訊時,應立即應尋求專科醫師的治療,以免造成不可彌補的遺憾。
本文作者: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靜閔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