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一種你不可忽視的旅遊新興傳染病 萊姆病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萊姆病(Lyme disease)

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萊姆病」是一種人畜共通的傳染病,
因早期流行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的萊姆鎮(Old Lyme town),
而被命名為「萊姆病(Lyme disease)」。

在過去,臺灣醫界一直認為萊姆病在台灣地區是一種罕見的疾病,
但近日來,根據行政院衛生署防疫處的統計,
發現「萊姆病」由前年的十二例增加為去年的六十七例,
也使得醫界及民眾對於這個充滿著「洋味」的傳染病開始重視起來了。

根據病理生理學的研究,「萊姆病」是一種由「伯氏疏螺旋體菌」所傳
染的疾病,主要經由蜱(tick)的節肢動物叮咬而感染,其中間宿主為
老鼠或其他野生囓齒類動物,甚至家中被飼養的寵物,蜱則經由此叮咬
人類而傳染的。在早期臨床上,萊姆病罹患者亦會出現類似急性上呼吸
道感染的症狀及表徵。

在萊姆病的自然感染病史中,人類在被叮咬五至三十天後(平均在七至
十天之間),在叮咬處會出現皮膚紅疹,而逐漸擴散成為直徑約為五公
分外圍紅而中間泛白的紅暈;
基本上,此時病患即使不接受藥物治療,
皮膚病變亦會在數週內自然消失的。在臨床上,除了早期出現紅斑之外
,亦會出現神經病變(其他較為常見的有腦膜腦炎、顏面神經麻痺、多
發性神經炎甚至肌肉萎縮等合併症)、心臟心律不整、心包囊炎以及關
節病變,但其不會衍生「敗血症」;而孕婦在早期感染萊姆病而未接受
適當的治療,則有可能導致胎兒出現心臟或腦的畸形,甚至死胎的併發
症。

「萊姆病」的診斷需要依賴詳細的「蜱叮咬」的病史,而血清免疫螢光
抗體或酵素結合免疫吸附試驗的檢查也是很重要的。在臨床上,「萊姆
病」主要服用四環素(如vibramycin)或盤尼西林等抗生素來治療,其
早期診斷及治療的預後良好,但慢性感染病患未能即時給與治療,有可
能因螺旋體持續的存在而終生變成帶原者。再者,家中寵物的萊姆病的
預防亦可以經由給與疫苗的接種,而使寵物免受萊姆病螺旋體的感染,
而使人類免於罹患萊姆病。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