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藥物半衰期、耐受性與耐藥性

A:

藥物的半衰期:又稱『半壽期』,系指藥物入血後,在血漿中的濃度達最高值,經排泄下降一半所需的時間,由此可決定給藥時間或次數。每個藥物都有其半衰期,如磺胺嘧啶的半衰期為17小時,故每12小時給藥一次;周效殘腔的半衰期為150小時,故每隔3~7日給藥一次。

藥物的耐受性;系指病人對同一藥物的感應性,如有的病人對某種藥物特別能耐受;或有些人長期服用某種藥物,機體對該藥的敏感性降低,必須用較大劑量,才能產生應有的藥物作用,這稱為藥物的耐受性。即,不同病人對同一藥物的感受性,可以有所不同。因此,用藥時應考慮這一問題,來調整病人的藥量。不過,大多數藥物的常用量,對一般病人還是可以達到治療效果的。只有少數人需要加大或減少劑量,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增減的量一般不會太大,但也有少數人所需劑量是可以相差幾十倍,如心得安和胍乙啶的一日需要量,可以從40毫克到600毫克和從10毫克到500毫克,相差達15倍和50倍之多。

耐藥性:這是指在治療細菌感染的疾病或寄生蟲病中,長期使用某種藥物,而細菌或寄生蟲對該藥的敏感性降低而言。這些細菌稱為藥性菌株。它的產生和用藥的種類、劑量和給藥方法,有密切關係。國內外由於廣泛使用抗菌素,耐藥菌株逐年增加,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結核桿菌等的耐藥情況,尤為突出。

為避免細菌產生耐藥性,首先要注意不可濫用抗菌素,如青黴素濫用於局部,或用於預防感染,都可促進細菌產生耐藥性。但細菌耐藥性並不是穩定的,如停藥後,敏感性往往可以恢復。因此,應有計劃地將抗生素分批、分期交替使用,使耐藥菌株得以控制。

2007-01-23 10:37:21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