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叛逆心理學─不要說教 當好青少年的父母!

A:

文/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兒童心智科 陳質采醫師

「我每天在外面辛辛苦苦的賺錢養家,供他吃好的、穿好的,他卻說我不了解他、不愛他...」類似這樣的咆哮,你聽過嗎?但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心中又是怎麼想的呢?「我知道,我染頭髮讓他覺得沒面子,反正他的面子永遠比我重要...」

每個人對自己的生命都會有些需求.這些需求不只是錢或資源,有時候只是一種選擇。傳統的父母常常都只關心孩子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但過去的社會生活單純,孩子可以知道父母的工作內容;而現代的生活選擇多樣化,孩子常已見不到父母在做些什麼,只看到父母一直「管」他,只聽到父母說自己有多忙,卻看不到父母生活的更多面向,不知道父母在忙些什麼,甚至認為「你一天到晚說忙只是希望我乖一點而已」。

現代的父母,與其只關心孩子的食衣住行,不如多關心他心裡在想些什麼,對孩子釋出更多的信任,與孩子分享生命。青少年其實是很需要有前輩可以景仰的,從中去找出未來自己的路,可惜的是,現在可以讓孩子追尋景仰的楷模種類太少了,幾無選擇性,不是太耀眼,讓人覺得難以做到;不然就是遙遠的偉人,讓人激不起心中的漣漪,試想,看到魚往上游怎麼可能會悟出什麼大道理呢?

常有人問青少年「你以後想做什麼」時,其實不少孩子都會以父母的希望為願望,一方面覺得這就是自已的價值觀,一方面卻又絲豪感覺不到自己的興奮與衝勁。孩子對世界常是充滿希望的,但父母往往已經覺得世界就是這樣了,於是雙方無法契合,讓孩子覺得很迷惘,於是孩子找不到出口,只好用飆車、暴力等,一方面追尋身邊可見的「楷模」,一方面不斷嘗試,來覺得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

身為青少年的父母,不妨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工作形態,寒暑假時不妨帶他去經驗自己的工作,有時會議也不妨讓孩子參加。有時父母想進人孩子的生活,常喜歡帶他去自認為他會喜歡的地方,例如歌友會,結果大人夾雜其中很怪,孩子其實也不希望你去。在試圖進人孩子生活的同時,不妨也讓孩子進人自己的生活,但很重要的是,不要說教。

有時候,青少年很希望父母能了解自己,但又希望保有自己的空間,因此父母不見得要了解孩子的全部,即使了解孩子也不要拿來做攻擊之用,如「你就是這樣,...」,人遠比想像的複雜,對同一個經歷的反應也會有不同,不要自以為很了解孩子。

從孩子學齡期到青少年時期,父母應接納他是個完整的個體,有決定的能力及不同的意見。可以和孩子分享、雙方保有不同的意見,並相信孩子願意選擇對自己較好的意見,卻不一定與父母相同;即使相同,也是孩子「選擇」了父母的意見,而不是「聽」父母的意見。

叛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時期,也是認識自我很重要的階段,他們不見得不重視父母的意見,只是從擺脫前人的陰影中,去了解人的不同何在。因此父母應允許不同的意見存在,在孩子還沒做之前,直接把心中的擔心說出來,例如「你要嘗試可以,但可能會...,不過你要嘗試我也沒辦法,但有困難一定要來找我」等;如果已經做了,不要用指責的方式試圖改變孩子。如此將很難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關心,因為對孩子當初的決定或堅持感到生氣,而讓後續的溝通癱瘓。例如「你看吧,當初叫你不要...」父母還在談「當初」,但孩子都已經做了,還不如教他「現在可以...」當然並非幫他收拾爛攤子,但父母的經驗及資源豐富,可以他一些意見,因為每個人都在嘗試,不可能永遠平穩,而孩子也在父母希望的模式中,尋找一個突破的可能性。

當孩子在學齡時期,仍是可以塑造的,例如帶孩子去體驗自己喜愛的大自然,與孩子分享有趣的地方,而不要一直批評,如「看,比你的電動玩具有趣吧。」不要讓父母成為「管」的角色,趁與孩子尚未不合之前,與孩子分享,是現代父母很重要的課題。很多成年人小時候的記憶,都是從父母那兒聽來的,但現代的似乎常常少了這種「共同的快樂回憶」,例如看到小嬰兒在換尿布,不妨提一提「你小時候...」,與孩子分享喜悅,也讓孩子感覺到長大的好處。

本文作者【陳質采醫師】
本文由【婦幼綜合醫院】提供

2008-12-09 15:57:35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