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面對青少年的叛逆 相信蛻變的美麗軌跡!

A:

文: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神經科 陳恩誠心理師

一個新的生命力在身體深處蠢蠢欲動,
一種新的世界觀在意識的深層逐漸成形,
獨特的新自我在迷濛中躍躍欲試,
別擔心!他們無意叛逆,他們只是想要-獨立成「人」,支持他、肯定他、相信他,保持「人性本善」的態度面對他。


一般人大多相信青少年的叛逆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就好像毛毛蟲不經過破繭而出,就無法變成美麗的蝴蝶。然而,人們對待青少年,卻並不如對待毛蟲那樣寬容:能夠同情他的掙扎,期待他的成長;反而覺得萬分苦惱,深怕這種叛逆,不只能打破成人慣有的權威,更能打破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於是就有了「怎麼辦」的問題。

其實,所有的叛逆都來自對束縛和限制的反抗。青少年所面對的,除了他本身舊有的生理與心理的束縛外,還有周圍成人所刻意營建的各種限制。在從前,他要不是無法意識這種束縛與限制,就是意識到了也無力反抗。在青少年時正是一種新的生命力在身體最深處蠢蠢欲動,一種新的世界觀、價值觀正在意識的最上層慢慢成形,一個新的自我在一個迷濛中躍躍欲試,然而,成人的限制甚至更嚴密,而成長的力量又還不足以掙脫自身生理與心理、知識的束縛,在這時候有資格問「怎麼辦」的恐怕不是家長,而是那承受蛻變之苦的青少年。


在青少年時期,所面對的心理狀態正是『獨立-依賴』的掙扎階段,有些人害怕依賴、討厭依賴,因此選擇了過度獨立的表徵行為。換言之,與其說他叛逆,不如說他徬徨,L出言頂撞,是由於還不懂得如何表達意見;他執意不從,是由於還不曾學會拒絕的藝術;他孤傲不群,是由於實在沒有自信能獲得他人的接納。他沈默,也許正是因為滿腹話語;他生氣,也許只是針對自己的心理與現實狀態,對自己各種反常的表現,也感到莫名其妙。

人是一種健忘的動物,飽漢不知飢餓之苦,飢餓的人一旦苦過了,也就自然加入飽漢的行列。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年少,但我們老得太快了!不但人老了,心也老了,在一切老了之餘,我們的記憶更老了。大人似乎無法再次體會青少年的世界!我們以自已的成功歷練,一眼望去,一切都著上了灰色;如果有無法掩蓋刺目的油綠,我們就說它青澀。然而,不正是在青澀的果子裡,孕育即將成熟多汁的生命?

國外的一些研究中,學者們發現當雙親對子女教養的特質具有敵意且不關懷時,易導致子女產生偏差行為、及錯誤的人際關係。

青少年何嘗願意叛逆、何曾真正叛逆,他們只是不幸處在一個格格不入的空間!在我們指控青少年叛逆的同時,我們也正好暴露了這叛逆的根源-要不是有自上而來的過度呵護,呵護中演變的壓制,那裡來的由下而起的反抗呢?

很多人羨慕電視上的天才老爹,幾經努力模仿,結果不但無法「天才」起來,反而成了呆呆老爹。呆呆老爹一心想要為孩子開家庭派對,不料孩子的反應卻是興趣缺缺,只因他們覺得有大人參加的聚會,無非又是集體訓話而已。

做為他們的師長或父母,我們必須重新調整自已的立足點,由父母師長的視角來看他們是叛逆,若是由青少年的角度來看一切便可以理解了。而「關心、理解」,則是回答「怎麼辦」的開始。


我們必須時常徹底地不做「父母」,重新拾回我們的童心,才能面對所謂的叛逆。然而,不做父母,該做什麼呢?

首先,我們應該先做一個「人」,讓彼此處在一個對等的位置,相互尊重、由心發出的關懷。做「人」與做父母不同,做人不必肩負除了人與人之間義務外的其他責任。比如說:當兒子要搬出去住的時候,天才老爹說:「好啊!需要我給你什麼協助?」,而不是一味的限制、責罵。當然,搬出去的人必須自已洗衣煮飯,對自己負相對的責任,不要忘了您是在陪著他學習獨立自助。

青少年想要獨立成人,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如果他老是想賴在家裡依靠父母那才令人擔憂呢!但是要瞭解這一點,就要脫開父母的角色『傳統的權威』。也只有暫時脫開了父母的角色,才能以一個「人」的態度去面對另一個「人」的掙扎。人是從錯誤中不斷學習成長的,天才老爹讓孩子嘗試錯誤是一個高明的「技巧」,但凡是想以某種技巧來應付問題的,終於會發現技巧之無效。因為青少年是「人」,人永遠可以看穿任何技巧,而發展出另一種反技巧。

所以在我們對小孩子的教導中,我們必須避免任何「使計謀」的心,而是真正以一個人的態度來對待做為一個人的青少年,我們才能發現青少年為一個「人」。他也許不合我們心目中的成熟條件,但並不因此就變作其他的什麼,例如只知反叛、忤逆、急需馴服的動物。

有人擔心,這樣是否就是放縱,任其為所欲為了呢?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必擔心青少年不受制約,正如前面例子中所顯示的,青少年在各方面的不足,恰好就是「自然」給他的限制,他實在不可能真正「搬出去」,其間的限制還不只是洗衣煮飯而已。

事實上,除了自然的限制之外,我們還自然地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影響,正是這種無形而自然的影響力,使得教育成為可能。青少年由於正在掙扎著長大,最需要他人對自己的角色認同,正是自我觀念的成形,思想的啟發階段,所以最容易受影響。不幸的是,我們奢望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懷念過去令出必行的教育,使用了絕對的壓制手段,其結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更重要的是,我們把自己對他的影響力拱手讓人,造成別人的有機可乘。

在現在的社會中,到處可見影響他的力量:流行的價值觀、資本社會的消費意識、同儕之間的次文化,以及原始的生之慾望、衝動,這些都以最自然、最無形、最尊重他的方式在招手呼喚他們。只有我們-他最後的支柱,最可信賴的親人,卻舉著一個有名無實的「叛逆」罪名,狠狠地拒絕了他!

於是他漸行漸遠了,我們灰心失望了,諷刺的是,我們還遠遠地喊「你叛逆啊!」青少年並未叛逆,在過去誰曾聽說過青少年革父母的命,奪父母的權呢,他只是懶得敷衍,轉身走開、或獨自、或結夥,在生命的迷惘中慢慢地自覺,不得已地慢慢長大。這些失了支柱的獨行者,在內心的最深處,何嘗不是充滿了無奈。但我們的心眼是如此之小,威權是如此之重,竟然把別人的「離去」稱作是對自己的叛逆!


所以,面對青少年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的真象;並沒有誰叛逆了誰,頂多只有一個孩子悄悄「離去」而已。我們當然覺得痛苦,但憤怒則大可不必。如果,他走向他自己的生命方向,我們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他誤入墮落的深淵,我們就該立即趕過去,陪他一塊爬起來。總之,抱著傳統親權的虛矯身段,怨天尤人,就不像一個成人,反倒像是我們所指控的青少年。

在最後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願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願我們永遠不要不經思索地拒絕青少年的要求。即使是非常荒謬的要求,也應該慎重考慮之後,把它「當做一回事」的給予回應與討論,找出充分的理由,讓他明瞭您的看法。

二、只要與青少年有關的決定,都必須事先詢問他的意見。即使是非常不足取的意見,也應該認真傾聽並與他討論,相對尊重青少年的自我感。千萬不要強迫他們接受大人的要求。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應該用「我希望…」或「我建議...」至少要在「形式上」給他留下可以自主的空間,讓他有學習、省思的思考空間。

三、永遠要以對待成人的態度對待他,讓他感受被尊重的管覺,除非在某些情況下他自動願意充當小孩。對他表示永遠的支持與肯定,特別是在青少年犯了嚴重錯誤之後,應該給予他改正的機會,對其改正的態度要抱持著肯定與支持。

最後,讓我們暗自慶幸:許久以前我們孕育了一個生命,現在,這個生命終於要脫離孕育者而長成一個「人」了,多給這一個「人」信任與鼓勵吧!

2008-12-09 15:58:52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