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保健錦囊》中氣下陷多指胃、子宮下垂、脫肛 須補中益氣

A:

中醫說的「中氣下陷」主要是指胃、子宮下垂、脫肛等病理現象。義大醫院中藥科主任吳宗修表示,中氣在現代來看,可以部分解釋為消化系統、腹腔臟器與交感神經的功能;下陷則主要是指平滑肌的鬆弛,中醫常以補中益氣的藥方治療這類疾病。

吳宗修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中氣下陷主要指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的患者。此時處方補中益氣方能補氣、提高免疫力,也能興奮交感神經改善平滑肌的鬆弛;用藥須由中醫師瞭解個人體質,或採複方搭配治療。

醫師指出,胃下垂典型表現就是無精打采,面色蒼白、有氣無力,舌質淡、瘦弱或虛胖,肌肉鬆軟無力,出血色淡,不鮮紅;患者再配合醫師脈診,多可確認病況。這類患者還常見的兼症包含內臟脫垂、皮膚鬆弛、慢性腹瀉、消化不良、脹氣,食慾不振等。

至於脫肛,醫師指出主要是肛門與周圍皮膚脫垂。肛門長期地用力不當,而使得肛門管黏膜下靜脈發生曲張,當肛門黏膜承受過度張力,便合併黏膜和肛門周圍皮膚脫垂。痔瘡患者常會感覺到肛門部分突出,此即「脫肛」。

肛門用力不當的原因最常見者為慢性便秘或腹瀉,此外懷孕婦女因胎頭壓迫阻礙血液循環,個人先天體質造成肛門緊或賀爾蒙因素,以及後天性疾病如肝硬化、慢性咳嗽、或甚至骨盆腫瘤等均可能為脫肛的誘因。

經常感到胃部脹悶、噁心,口中黏膩時,可能是出現中醫說的「濕困脾陽」等現象。吳宗修表示,除了腹部悶脹感外,患者常見徵候是舌苔白膩,下肢浮腫。濕困是指水分代謝異常阻礙人體正常功能的表現,脾陽主要是消化系統與部分激素的分泌功能。

吳宗修提醒,由於天氣時而轉熱,水分容易流失,口乾舌燥下,如果大量飲用冷飲,毫無節制,容易傷到脾陽,影響腸胃功能,表現舌苔厚膩、胸悶、不思飲食、無力、黏膩不順、或腹瀉、小便短少、四肢困倦無力,導致濕困。症狀往反反覆覆。

除了影響消化,中醫認為「濕困脾陽」的問題也會影響皮膚狀況,醫師指出,天氣變熱時,皮膚癢疹的出現與經常流汗、皮脂等分泌物刺激脫不了關係;或與某些刺激原接觸產生過敏反應而引起濕疹病變。

整體來看,如果飲食不當影響脾胃,產生濕困現象,加上外在逐漸濕熱的環境,內、外交錯的因素導致人體感到不適,例如身體黏黏膩膩、發癢、食慾不振,甚至飲食後容易感到腹脹、噁心。

2010-03-23 11:22:03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