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什麼是「氣管造廔術」?

文: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謝致政醫師 

「氣管造廔術」(Tracheostomy)又稱氣管造口術,就字面上的解釋,乃是將氣管切斷後,連接到皮膚上的手術稱之。這個和我們臨床上較常使用的手術名詞-氣管切開術(Tracheotomy)略有不同,但就其手術方式及適應症而言,氣管切開術仍是一個比較好的名稱。

就其歷史而言,最早有這種手術方式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的古印度聖書。再者,在公元第二世紀時,Galen和Aretaeus的著作上也有提及。然而,由於在當時缺乏解剖學的基礎以及手術經驗的不足,手術結果甚差,使得這種手術被認為是手術之恥。在文獻上,首次成功的氣管切開術是由一個義大術的醫師Antonio Musa Brasavola於西元1546年完成,但直至西元1825年也僅在文獻上發現有28個病例的記載。在西元1833年,Trousseau報告了以氣管切開術拯救了四分之一因白喉導致上呼吸道阻塞的病童後,使得這種手術方式成為被廣為接受的手術,即使當時這種手術的死亡率“只有”68%。時至20世紀初,Jackson透過他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以往氣管切開術步驟上的缺點和產生併發症的原因,更進一步提出改進的意見,而根據Jackson的意見,使得氣管切開術的死亡率,降到1-2%的可接受範圍內。

在今日的臨床運用上,氣管切開術的主要適應症有四:

第一,治療上呼吸道阻塞:真正的緊急適應症,只有在病患以氣管內管或甲狀軟骨切開術仍然無法有效維持呼吸道時方才使用;

第二,是維持呼吸道清潔的能力:這個適應症主要是針對肺炎、支氣管擴張症等痰很多的病患,抑或因神經上或結構上的問題,導致咽喉功能不良而無法排痰的病患;

第三,是對於使用呼吸器的病患提供一個較好的呼吸道:一則可以減少長期使用氣管內管的併發症;再者,也可以較好的呼吸道照顧;

第四,是減少呼吸道死腔的體積:此者可以改變病患的通氣狀況,使病患更有機會脫離呼吸器的使用。

氣管切開術雖然對一個外科醫師而言,是一個相當簡單的手術,但仍有一些手術的併發症必須注意。在術前的評估上,必須要留意病患呼吸器所使用的氧氣分壓、每日氮量的多寡、手術部份皮膚的情況,以及頸部的長短胖瘦等,作為手術的參考。在手術中常發生的併發症有出血、心跳停止、氣胸、氣縱膈等。另外,在術後立即的併發症,常見的有出血、傷口感染、皮下氣腫、氣切管阻塞及脫落等。而術後長期的併發症則包括各器官組織與氣管間廔管的形成、吞嚥困難、瘜肉的產生及氣管狹窄的問題。對於一個有經驗的外科醫師而言,上述的併發症大部分都是可以避免的。

另外,對於一些無法至手術室接受氣管切開術的病患,近年來,經皮氣管切開術也有不錯的效果。這些病患通常是在加護病房中比較無法移動的病患,其適應症和傳統氣管切開術的適應症差不多。其禁忌症,則包括年紀輕、頸部結構不易摸到環狀軟骨、過大的甲狀腺以及有出血傾向等。要從事經皮氣管切開術通常必須要有兩個醫師,一個著重於手術步驟的操作;另一個則必須使用支氣管鏡監視氣管內的一切步驟,如此才能得到比較安全的結果。經皮氣管切開術的步驟則包括皮膚準備、以細針穿刺氣管、置入導線、沿導線置入由小至大的擴張器至所需要的大小後,最後將氣切管置入即完成步驟。如果可以慎選適應症以及過程中小心操作,其結果通常也是令人滿意的。

總之,我們只要能夠好好掌握氣管切開術的適應症,在手術步驟中小心從事,通常病患都可以得到一個相當不錯的結果。
本文由【台北榮民總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