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西半球最常見的角膜炎!你的眼睛長不長皰疹?

文�衛生署台南醫院眼科主任 陳貞夙陳貞夙

林女士58歲,前些日子因家事較忙,晚上又睡得不好。在就診前一個星期開始感到右眼不舒服,尤其眨眼時總覺得有沙礫感,照照鏡子,眼睛並不怎麼紅,也不痛、不癢,因此不太在意。想起上次結膜炎時,醫師給的藥還剩一些,也許點一點就好了。剛開始似乎有效,兩天後卻越點越紅,不但異物感增加,還會怕光,視力也模糊起來,這才驚覺趕快看醫師。

理學檢查,林女士右眼的結膜有微量白色分泌物,中度潮紅。細隙燈顯微鏡下,在角膜左下方,看到一小塊不規則的表皮凹陷,用螢光染色則出現一株綠色樹枝,前房未見發炎細胞。角膜敏感度測試,患眼明顯較為降低。因此診斷為〝樹枝狀角膜潰瘍〞,是單純性皰疹病毒感染角膜的一種型態。

給予抗病毒眼藥治療一星期後,林女士的病情明顯改善,再持續治療一段時間即完全恢復。很幸運的,林女士的右眼角膜沒有受損,視力也得以保全。

張先生75歲,最近幾天似乎有點兒感冒,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連帶左眼也開始感覺怪怪並輕微疼痛。久病成良醫的他知道自己的角膜皰疹可能又要發作了,於是趕緊回醫院診療。

張先生在多年以前左眼曾經罹患單純性皰疹角膜炎,因為延遲治療又自行購買類固醇眼藥水點眼,導致病情惡化,角膜基質遭受波及潰爛。當時著實治療了好一段時間才慢慢穩定下來,但角膜已嚴重受損,遺留一大塊灰斑,恰巧擋在瞳孔下方,大大影響了視力。而且在往後幾年,每每身體若有不適,皰疹角膜炎就很容易再復發,異常困擾。

〝單純性皰疹角膜炎〞是西半球最常見的角膜炎,也是造成角膜眼盲的主因之一。在台灣曾經罹患的人數也不少。它的病源體即是〝單純性皰疹病毒〞。

第一次感染單純性皰疹病毒都在五個月大到五歲之間的孩童時期,經過三至十二天的潛伏期後,會在口唇、臉部或身體其他部位出現水泡。反而眼睛多數無什症狀,僅偶而有濾泡性結膜炎出現。其所引起的皮膚水泡或結膜濾泡,大多不留痕跡的痊癒。但是病毒卻不會跟著消滅,反而躲進結膜、淚腺或三叉神經的神經節中伺機而動。一但發生發燒、日曬、外傷、精神壓力、月經來潮……等各種原因的身體不適,病毒就會再度繁殖攻擊標的器官,而眼角膜即是單純性皰疹病毒的最愛之一。

再發性的感染會造成三種不同型態的角膜炎:

(1)樹枝狀角膜炎
是最常見的型態。病毒盤據在角膜表皮,初期僅見角膜上皮有一些點狀或星狀的斑點,隨著上皮脫落,斑點連結成為分枝狀的潰瘍,此時若用螢光染色,可以看到綠色漂亮的樹枝圖案,因此稱為〝樹枝狀角膜潰瘍〞。潰瘍枝端有小泡,小泡破裂再成潰瘍,使樹枝更增大、蔓延。這時如果不慎點到類固醇眼藥,會使潰瘍加劇加大,形成不規則的阿米巴狀,或地圖狀,又叫〝地圖狀角膜潰瘍〞。

因為單純性皰疹病毒會破壞神經末梢,使得角膜的感覺變遲鈍,雖然角膜已破皮潰爛,病人仍不感覺非常疼痛,連帶其他症狀也顯得輕微,畏光、流淚亦不嚴重,與一般細菌性角膜潰瘍大大不同,往往也讓人疏於注意。治療上局部給予抗病毒藥物,可以縮短病程、防止復發。要注意的是此時不能使用類固醇,否則會更活化病毒加重病情。

(2)圓盤狀角膜炎
第二種型態的單純性皰疹角膜炎是圓盤狀角膜炎,有些是由樹枝狀角膜炎進行而來,有些是病毒直接感染角膜基質。在角膜中央基質內形成盤狀水腫,角膜變厚,有時合併一些前葡萄膜炎,前房可見角膜內皮沉積物、發炎細胞及耀斑〈flare〉。眼壓有時會升高,視力也會受影響。

有學者認為圓盤狀角膜炎是角膜細胞對病毒抗原的一種超過敏反應,因此治療上除了抗病毒藥劑外,也須斟酌使用類固醇來減低過敏,抑制水腫及發炎反應。整個病程治療約需兩個月或長達半年,且常遺留程度不等的角膜薄翳,損傷視力。

(3)壞死性基質角膜炎
較為罕見,是最嚴重的型態。皰疹病毒直接侵襲角膜基質,引發極為強烈的免疫反應,造成角膜壞死、溶解、變薄、甚至穿孔,最後即使治癒,角膜也會結痂、瘢痕,形成角膜白斑,失去視力。治療壞死性皰疹角膜炎非常棘手,結果也令人失望。由於病情較為嚴重,局部使用抗病毒眼藥仍嫌不足,尚須加上口服或針劑的抗病毒藥劑。另外還須給予高劑量類固醇製劑來降低自體免疫反應,並要注意二次細菌感染,避免雪上加霜。

單純性皰疹角膜炎極容易復發,兩年內復發率約為四分之一,一旦有了第一次復發,第二次、第三次的復發機率會跳升到40%,而且病情會一次比一次嚴重,最後變成角膜白斑,造成眼盲。角膜白斑雖可考慮作角膜移植手術,但很容易產生排斥或再度復發,成功率不高。所以,萬一感染了單純性皰疹角膜炎,或每次復發的時候,都要很小心確實的治療。


新聞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台南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