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肝臟惡性腫瘤新療法,選擇性體內放射線療法

肝內惡性腫瘤,包括原發性肝癌及轉移性肝內病灶,其中以大腸直腸癌肝轉移為首。根據衛生署統計顯示,近年死於原發性肝癌之病患約七千至八千人,而因大腸直腸癌轉移至肝臟預估約三千至四千人。

放射線是消滅腫瘤的有效利器,且肝惡性腫瘤其對放射線之靈敏度理論上適合放射療法。但由於肝癌細胞與正常肝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度差異並不大,因此將癌細胞殺死時,周邊的組織也將受傷害。澳洲於1998年所研究出一種對抗肝腫瘤的新療法『選擇性體內放射療法(Selective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簡稱SIRT)』,是利用幾百萬個含有放射性元素釔90(Yttrium-90)的微球體來進行。該微球體的體積非常小,直徑約只有頭髮三分之一大小,以SIRT進行治療時,必須由受過特殊訓練之醫師進行手術,於病患鼠蹊部位將導管在顯像照影下配合精密定位技術引入肝臟,再經由此導管將Y90透過血液直接傳送至肝臟內的腫瘤部位,SIRT可選擇性地照射惡性腫瘤,並傳送為期兩週的輻射治療劑量,故可在更長的時間內,以近距離直接給予更大的有效放射劑量到癌細胞,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此療法並非所有肝內惡性腫瘤病患皆可使用,必須由專科醫師視病患之腫瘤情況進行判定,一般而言,約有40%的肝癌病患可嘗試SIRT療法。接受治療初期可能會出現一些輕微的不適症,如痛楚、噁心、發燒及胃腸不適,較為嚴重之副作用則與肺功能及胃潰瘍有關,但如能經由事前適當防範,將可減低。大多數病患只需進行一次的治療,不似化療需反覆多次治療,應較能提高病患及其家人的生活品質。

依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針對SIRT中樞研究報告中得知,其試驗方式及結果為“研究人員將74名大腸直腸癌轉移性肝癌病患分成兩組,一組僅使用化療,另一組除使用化療外並配合SIRT療法。結果顯示單獨化療作用不大,有反應者只有15%;不過若配合SIRT療法,反應增至44%,3年內之存活率也從原先之6%提升至17%”此療法於2002年通過美國FDA核准使用於大腸直腸癌之肝轉移,並於2003年通過歐盟之核准使用於無法手術切除之肝癌病患。全球已有超過萬人以上之使用經驗,鄰近之香港及新加坡已有數百人接受過此療法。

台北榮民總醫院於2008年1月18日引進此項需多科整合之治療技術,使用於一位女性大腸直腸癌之肝臟轉移患者。在癌病中心顏上惠主任整合下,由放射線部張政彥主任會同消化系統放射科邱怡友主任進行影像照影,由藥物治療科趙毅主任評估病患病況,經核醫部王世楨主任及醫學物理師劉晉昇,癌病中心醫學物理師趙良曉計算調配劑量,最後由李潤川醫師及曾修山醫師進行導管及SIRT置入。

此次醫療合作也特別邀請新加坡大學附設醫院之王世昌教授(S.C. Wang)來台指導教學。SIRT療法目前已於全球多個國家被採用,台灣衛生署尚未評估上市,須以專案申請並經衛生署及原子能委員會核可後,採專案核准進口,但該治療途徑確可提供無法手術之肝癌及肝臟轉移癌國人病患多一種之治療選擇。



新聞資料來源:台北榮民總醫院
本文作者:台北榮總癌病中心 顏上惠主任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