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醫師,我要孩子』 罹癌婦人搏命當媽

在台灣,每年約有20多萬名新生兒,其中早產兒的比例佔8%∼10%,所以每年有接近兩萬多個早產兒,還來不及準備妥當,就必須提早面對一段艱難的成長歷程。『早產』係指懷孕週數滿20週,但未滿37週之生產,其發生率佔所有懷孕的5∼10%,但卻佔所有新生兒死亡的80%,一般而言,出生體重越低的早產兒面臨的問題通常越多。因此,早產特別強調妊娠32週以前發生或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

馬偕醫院小兒科詹偉添醫師表示,在台灣,早產的發生率約佔所有懷孕婦女的5%∼10%,但卻佔了新生兒死亡的80%。早產不但會造成嬰兒求生的困難度,也會造成家人,甚至是社會的負擔。除此之外,亦可能對早產兒造成某些後遺症,例如長時間待在保溫箱中,容易因氧氣濃度偏高而造成日後視力方面的障礙,還有一些早產兒合併症,如呼吸道疾病、敗血症等,甚至可能導致神經性的傷害,對於早產兒來說更是一生的傷害。因此,早產特別強調妊娠32週以前發生或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

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執行長賴惠珍表示,早產兒除了死亡的威脅外,伴隨而來的各種急、慢性問題,常使整個家庭窮於應付。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約一半以上的極低體重早產兒需要靠呼吸器維持呼吸,其他的早產兒合併症如高黃疸血症、敗血症、呼吸道疾病、後晶體纖維化導致失明或顱內出血所遺留的神經的傷害及腦性麻痺等,不但造成孩子一生的陰影,也是家庭甚至社會沉重的負擔。早產兒基金會期望藉著和醫學中心合作成立醫療設備完善、醫療團隊合作良好的《早產兒醫療訓練中心》,以研發本土化之理想照顧模式,訓練醫療團隊人員,宣導社會大眾如何避免早產、高危險群的產婦能在合適的醫院生產、使早產兒出生後能立即接受急救而減少轉送過程中造成不必要的後遺症,讓早產兒的照顧的更好。因此,讓每個早產兒接受適當的醫療,並提昇早產兒醫療照顧品質及早產兒的預防與教育,是基金會持續不斷在做的主要服務工作,期勉社會大眾一起來關懷並重視早產的問題,且讓我們能有機會幫助他們一起長大。

陽明大學醫學系陳克華教授表示,醫學倫理劇實務課程是由全體修課的33位同學共同擔任幕前表演及幕後製作,本劇是根據早產兒真實故事加以改編而成。故事敘述關於癌末媽媽與早產兒寶寶的生命故事劇。劇中癌末母親在產完小孩後,面對必須接受癌細胞擴散而將離開人世的事實,道盡了許多早產兒家庭心中難掩的痛楚。此次陽明醫學系修課程的期末公演,演出目的是希望第一線的醫療工作者及未來即將從事醫護工作的學生們,能夠藉由病人角色詮釋,去體會病人的辛苦進而實踐及提升台灣目前醫病關係的緊張。此外,本公益舞台劇還希望能替早產兒弱勢族群的朋友發聲,讓更多民眾知道早產兒是可以預防的。

擔任『醫學倫理劇』課程導演工作的陳永旭老師表示,在排練過程中指導醫學系大一、大二同學演出罹癌病人的內心世界,許多同學在扮演過程很難想像病人的痛苦,在訓練過程中我們安排許多同理心訓練及導引,讓同學們在演戲過程中,發現身體病痛的感受,進而可以更深刻以同理心感受病人家屬的實際需求。陳永旭指出,藉由『幸福的寶貝』舞台劇能讓更多未來準醫護從業人員能有機會去省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且在有限的生命裏,去做更多不會讓自己有遺憾的事情。


新聞資料來源:羅東博愛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