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腎病前兆易喘、下肢水腫!專家分享保腎秘訣

根據統計,國內慢性腎臟病患約占人口將近12%,約有200多萬人左右,由於平均餘命的延長,全球各國慢性腎臟病患人數都在增加當中,臺灣也不例外,但臺灣增加的速度較緩,且多集中在腎臟透析病患,主要與臺灣健保給付腎臟透析有關,使得末期腎臟病患受到完善的醫療照護,病患人數自然因而增加。

圖片來源:by stockimages from FreeDigitalPhotos.net

國內200多萬慢性腎臟病患當中,以罹患第3期慢性腎衰竭病患所占比率最高,占總人口6.8%、約有158萬人,其次為第2期慢性腎衰竭病患,占總人口3.8%、約有87萬人,再者為第1期腎臟功能正常但有蛋白尿、血尿等腎臟損傷病患,占總人口1%、約24萬人。

無預警的初期症狀

臺北醫學大學腎臟內科教授吳麥斯指出,慢性腎臟病初期大多沒有症狀,主要因為腎臟左右各有一顆預備隊,也就是當一顆腎臟功能不好時,另一個腎臟可以予以支援,所以很多腎臟病患平時會忽略,或是根本就感覺不到。

初期腎臟病患腳容易出現水腫,同時也會出現蛋白尿,一般多以小便是否有泡泡、且久久不退來做初步的判斷,但這並不是很準,還是要透過檢查才可以知道。一旦出現食慾變差及走路會喘,尤其是走路會喘,表示水分排不出去積在肺部,由於氣換不過了而發喘,或是出現酸血症,酸在體內排不出去,走路也會喘,如果出現這樣的症狀時,通常腎臟功能多只剩下10%~15%,已到了腎臟病末期。

合併症引發的病變尤要注意

吳醫師表示,在過去,腎臟病多因腎絲球腎炎,也就是因感染或是環境不好造成腎臟過度負荷所引起的,可以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通常來的快,經治療後也可能很快康復,最怕是慢性蛋白尿、血尿,症狀也許不會嚴重到影響生活,卻持續一直都有,容易為人所輕忽,腎功能因而逐漸惡化。

從健保署「初期慢性腎臟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分析結果得知,國內腎臟病患因腎絲球腎炎,也就是真正的腎臟病已經明顯變少了,取而代之的反而是因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引起的腎臟病變,也就是合併症。在所收案的慢性腎臟病患案例中伴隨的疾病以高血壓最高,其次為糖尿病,再者為高血脂,腎臟病則排第四。

糖尿病及血壓血脂的控制

在腎臟醫學會的建議之下,健保署開始實施「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個案資訊整合及鼓勵資料上傳」方案,希望將腎臟病的照護延伸到糖尿病、血壓及血脂的控制,也唯有將引起腎臟病的前端疾病控制好,才能有效預防或是延緩慢性腎臟病的發生。

因此,吳麥斯醫師建議,如果是糖尿病患,除了服藥之外,平時一定要注意飲食血糖的控制,同時要多運動,改變生活形態,才能避免糖尿病惡化到腎臟病;而生活形態的改變,不僅是只有糖尿病,對高血壓及高血脂的改善控制也非常重要,所以飲食少油、少鹽是最基本的,另外最好每天運動,且要達到「333」的要求標準。

此外,如果本身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高危險族群,或是65歲以上老人及有腎臟病家族病史者,最好每半年或一年做一次尿液及血液檢驗,若已是第3期以前的腎臟病患,則要每3個月做一次檢查,末期腎臟病患則要更密集,一個月就要做一次檢查,才能及早發異常,及早予以治療及控制,預防及延緩進入慢性腎臟病。
本文作者:諮詢�臺北醫學大學腎臟內科教授 吳麥斯、撰文�魏允琳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