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了解「進展型」缺血性腦中風,避免醫病關係之誤解!

一位59歲獨居女性病人,曾有高血壓病史,但未規則服藥控制,某天其女兒打電話至其住處,但病人一直未來接電話,其女兒請鄰居及管理員去探視,發現病人倒臥於浴室中,且有明顯意識混亂、無法言語、一側肢體無力。病人立即被送至急診,經神經科醫師診斷發現病人有高血壓、糖尿病、心纖維顫動合併中風。

當時病人意識混亂,無法言語,且右側肢體偏癱。電腦斷層顯示左側中大腦動脈灌流區域梗塞。住院第一、二天病人似乎比在急診時清醒許多,正慶幸病人已較穩定,但第三天早晨病人開始有點想睡,到傍晚病人突然意識變壞,幾個小時內便陷入重度昏迷,且持續血壓升高、心跳加速、瞳孔不等大。緊急腦部電腦斷層顯示腦梗塞區擴大、水腫合併出血,引起腦疝脫(顱內壓升高)。雖經緊急降腦壓藥物治療,雖然生命跡象暫時穩定,兩天後病人仍因腦幹功能衰竭,影響心肺功能,兩天後病人治療無效死亡。

腦中風一直列名於台灣地區十大死因之中,根據統計每年因腦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數約一萬四千人左右。其中,以血管性阻塞引起的缺血性腦中風約佔所有腦中風病例的百分之八十。缺血性腦中風依其發病的快慢分為幾種臨床類型:

  一、可逆型
  二、進展型
  三、完全型–穩定型
  四、暴發型
  五、普通型


在缺血性腦中風的上述臨床病程中,最易引起爭議及家屬或病人不能諒解的類型,就是進展型缺血性腦中風。所謂進展型腦中風呢?是指腦中風突發性神經症狀發生後,病程進行緩慢且持續惡化者。若缺血發生在頸動脈供血系統,神經症狀惡化多發生在中風最初幾小時,且在24小時後,症狀仍不穩定或惡化。若為脊椎基底動脈供血系統缺血,則惡化常在中風第二天開始,72小時後症狀仍不穩定或繼續進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威善說,幾乎所有中風的進行性惡化都發生在中風第一週內,常常病人來到醫院時中風的局部神經症狀輕微,如輕度偏癱、意識清醒。但隔了一夜,一、二天至一週病人神經症狀突然加重,導至嚴重偏癱、失語、意識障礙、甚至死亡。

尤其是主要的大腦動脈阻塞所產生的大片性腦梗塞,導至病人留下嚴重後遺症或導至死亡,更令人扼腕。由於中風有上述的不穩定因素,家屬往往不能諒解為何醫師不能把血脈打通,或是醫師未盡心治療,因健保不能用好藥或打錯針,或醫師未盡告知責任,或可能所送醫院非醫學中心醫療設備不足,才導致中風留下嚴重後遺症或死亡。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教導民眾了解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等可預防因子,便可減少其發生率。如不幸一旦發生中風症狀亦可能比較輕微。或讓民眾了解腦中風之常發症狀,使民眾有警覺性。

林威善主任說,一旦中風在黃金時間緊急搶救治療(如血栓溶解劑),或有一線好轉之希望。而且讓病人家屬了解中風病程進展,併發症發生帶來之腦中風病情惡化及中風程度加重(如血栓之繼續擴展、腦水腫壓迫腦組織、顱內壓升高引起之腦部疝脫、腦次發性出血性梗塞、心臟併發症如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高血糖之併發症如高血糖高滲透壓血症、糖尿病酮酸中毒、肺炎、呼吸衰竭、泌尿道感染、腸胃道出血、其它全身性代謝障礙及褥瘡等),將來可能面對病情及神經後遺症等問題,既讓家屬有心理準備,也可減少對腦部缺血性中風醫療方面誤解。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