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消化系惡性腫瘤危險群:大(結)腸直腸癌的臨床症狀!

大腸直腸癌一如其他疾病,出現的症狀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多樣化的,有時很難與其他疾病做區分。但任何人有下面這些症狀,就應懷疑有了下腸胃道的病灶,應該找醫生檢查,確定病因,尤其是屬於高危險群的人,更須注意。常見的症狀如下:

■排便習慣發生改變:
例如突然發生慢性腹瀉,便秘。這常是腸道的腫瘤引起狹窄,或有不正常的分泌。注意的是生活上的改變,情緒的壓力,其他疾病的影響等等,也可能使排便習慣有所改變,因此並非習慣改變就是有了大腸直腸癌。不過若無確卻使排便習慣改變的因素,或屬於高危險群的人,一旦有了這種症狀則一定要探討原因。

■糞便形狀發生改變:
當糞便漸漸變細,常是腸道發生了狹窄,有了病變,雖然也有可能是其他病因例如腸道結核,慢性大腸炎等疾病導致的狹窄,但大多數還是因為腸道內有了不正常的組織。此外要注意是若飲食習慣與排便次數也會影響糞便的粗細,如蔬菜纖維食物增加,糞便量也會增加,肉食主義者糞便量也會較少。當排便次數增加時,相對的糞便也會較細。這些都需做鑑別。

■排泄黏液:
腹瀉,腸炎時常也會產生一些黏液,而在腸癌、息肉也會發生會發生,以絨毛狀息肉,大腸癌更多見。有時會混雜血液。

■便血或糞便帶血:
一般人的觀念中,大便帶血就恐慌是否得了癌症了,其實出血固然是大腸直腸癌的症狀之一,但是絕大部分造成出血的原因,都是緣於良性病灶如痔、肛裂,息肉、大腸炎、大腸憩室症等等。一般說來出血點愈接近肛門,出血顏色愈鮮紅,與糞便也愈容易分別,常只附在糞便外面,尤其是從肛門出血有時可能只見到血液而無糞便。

若出血位置在右側大腸,血液與糞便常混合一起,依流血量與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糞便可為黑紅、暗紅至鮮紅不等。最常見的痔出血,常在排便石才發生,少有其他症狀。肛裂較亦有疼痛感,直腸病灶常合併有裹急後重。所以說出血只是一個重要的警訊,提醒要注意腸道健康,雖然以良性病灶居多,最怕還是自我診斷忌諱求醫,延誤確切的診斷,與治療時機。

■裹急後重:
這是指常有便意,肛門裡老是有東西的感覺,常要上廁所,又解不大出來。常是直腸癌的症狀之一,但是其他疾病如直腸炎、侵犯直腸的潰瘍性大腸炎、直腸內異物等等也有相似的症狀。

■腹痛:
會引起腹痛的原因,用一本書來描述可能也說不完,大腸直腸腫瘤則是其中一項。當腫瘤會引發腹痛,通常是因為腫瘤以侵犯至腸壁外,或是已有部份腸阻塞情形。疼痛並無特異性,腹痛常不侷限於一處,位置也時時改變,因此若有慢性腹痛都要詳細檢查。

■貧血:
臨床上許多大腸癌的初始症狀就是貧血,尤其是在右側大腸病灶。由於瘤瘤慢性出血,然量少又長久,糞便顏色改變不多,不易以肉眼從糞便發現出血,常須靠潛血反應檢查。若再加上營養不良,貧血就會更明顯。但是因為症狀是漸進的,當出現症狀時,貧血都有相當程度了,臨床上甚至見過血色素下降到正常人的四分之一,方來就診。因此發現有不明原因的貧血,除了要考慮血液疾病、營養因素等等,重要的是必須將胃腸道慢性出血列入鑑別診斷,小心檢查。

■食慾不振:
一如其他許多癌症,大腸直腸癌也可能引發胃口不佳,食慾不振。

■體重減輕:
大腸直腸癌在早期體重減輕情形,一般說來並不明顯,但可因腫瘤阻塞,腹痛,導致營養攝取不良,或腫瘤轉移而引起而使體重逐漸下降。

■腹部腫瘤:
少數的大腸直腸癌以腹部腫瘤表現,有些是腫瘤本身太大,或轉移至其他臟器的表現,有些是因腸阻塞,大便堆積於腸內,腹部可觸診到腫瘤狀的病灶。

■轉移至其他器官的症狀:
少數病人在發現有腫瘤時已是末期的病患,因為一些臟器轉移症狀來就診方診斷出來,例如轉移至肝臟引起黃疸,轉移至肺部引起呼吸困難,轉移至骨頭而導致疼痛。

其實癌症的症狀有些並非具特異性,出現某些症狀,就一定是大腸直腸癌。就如白馬是馬,但是馬就不一定是白馬。許多疾病會有相同的症狀,同一疾病常常有不同的表現,因此才需要醫師幫忙做檢查與鑑別診斷。上列症狀只是較常出現的症狀,都應至醫尋求幫忙,如果生懷疑有癌症就須接受更多詳細的檢查。


新聞資料來源:馬偕紀念醫院消化系內科(胃腸肝膽內科)衛教文章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