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醫療團隊推出「可調節式束胃帶」─減肥手術的利器!

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 姚忠瑾醫師

肥胖在全世界已是繼糖尿病、高血壓之後,對人類影響最大的疾病。日趨西化而閑適的生活方式,令肥胖成為是國人愈來愈關注的健康課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亞洲人健康風險界定,身體體積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即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的平方(m2),kg/m2))大於23,稱為「超重」(Overweight),身體體積指數大於25,稱為「肥胖」(Obese)。

肥胖會引起多種疾病,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阻塞性睡眠窒息症、冠狀動脈心臟病及退化性關節炎。此外肥胖的病人在精神健康和社交層面上也顯得遜色。如果體重超過理想體重一倍或身體體積指數大於40,達到所謂「病態肥胖」(Morbid Obesity)時,更會因上述疾病而影響到肥胖者的壽命,其死亡率為正常人兩倍以上。

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很有效的藥物來幫助病態性肥胖的病患,將體重減至接近正常,因而醫師們希望藉由手術的方法來幫助病患減輕體重,以減少過度肥胖造成的相關併發症。依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1991年)的建議,手術適應症的標準如下:

一、BMI>40,或BMI>35並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關節炎內科
  疾病。
二、利用內科治療超過2年以上,仍無法改善體重。
三、排除內分泌造成的肥胖症,如庫興氏症候群等。
四、無嗜酒、濫用藥物或精神科疾病的障礙。
五、年紀太小(<16歲)或太大(>65歲),不建議手術治療。


目前台灣的許多學者認為亞洲人手術的標準應該稍做調整為BMI>38,或BMI>33,並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關節炎等內科疾病。其它則相同。

常用的外科減肥手術可分為兩類:吸收不良型(Malabsorption)以腸胃繞道的方式,減低吸收營養的能力。此手術雖然可減去較多的體重,但風險及併發症的機會較大,目前己很少採用。另一種為限制型(Restrictive),將胃容積縮小,目的是進食時減低胃部的容量,從而達到節食的效果。此方法較符合生理需求,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也較少。

減肥手術由於「可調節式束胃帶」之發明及腹腔鏡手術的進步,得到重大發展。此手術於胃上部裝置矽膠束胃帶,將胃的上方留下約15∼20㏄的容積並於皮下置一個注射器,以調節開口的大小而控制胃排空的速度。此束胃帶於歐、美、澳等國家採用多年,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為各國所確認。

手術後,病人須在營養師的指導下重新調理飲食習慣。手術初期一個月,病人只能進食流質食物,以便讓束胃帶穩固於胃部;期後病人可逐漸回復進食固體食物。由於手術後胃部的容量只剩下約十五至二十毫升,所以除進食份量須減少外,進食速度亦須減慢,否則便會出現嘔吐及漲痛的感覺。如有需要,醫生會因應體重及嘔吐的情況,利用置於皮下的注射器加入或抽出水份,調節束胃帶出口的大小。

此項手術的理想成效為一年內減少超標體重百份之四十至五十。在手術後三個月,病人已成功減去超標體重約百份之二十五,其肥胖相關的疾病,如睡眠窒息及血壓高等症狀,亦開始得到改善。手術的併發症不高,初期以嘔吐,毛髮脫落,及便秘為主。後期則包括束胃帶滑脫,或侵蝕胃璧,感染等。機率約於3%至5%。

利用外科手術治療「病態肥胖」,其功效有賴病人本身的意志,以及與外科醫生同樣重要的「肥胖醫療團隊」(內科醫師、麻醉科醫師、精神科醫師、營養師,心理及物理治療師等)的協助。「病態肥胖」不僅是一個人外觀的問題,更是影響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大家應該給予肥胖症患者支持和鼓勵,使他們得到最適當的照料。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