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中醫談「蕁麻疹」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血管反應性過敏性皮膚病,俗稱「風疹塊」,因為皮膚出現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時隱時現,所以又稱為癮疹。在唐朝時將蕁麻疹分為赤疹與白疹兩大類,所以又稱為赤白遊風,也就是寒熱兩大屬性。

蕁麻疹病症是突然發生,迅速消退,急性者可在數小時或數日內痊癒,慢性者遷延數日、數年,經久不癒,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男女皆可患此病。

《黃帝內經》中論述到蕁麻疹時說道:「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又被寒搏皮膚,外發湊理,開毫毛,淫氣妄行,則為癢也」。說明人體正氣虛弱時,風寒風熱邪氣搏於肌膚則發病。此外,過食腥暈發物,如海鮮、鴨肉、腥辣之物,化熱動風,亦可生病。中醫有句話:「治風不治血,血行風自滅」,蕁麻疹來的快去得快,屬風的性質,若氣血虛弱,則補養氣血自可緩解風疹塊的搔癢。

蕁麻疹會先出現皮膚搔癢,隨即再出現風團,可在身體任何部位出現,成鮮紅或蒼白,少數可出現水腫性紅斑。風團的大小,可以小如芝麻米粒,也可大如巴掌,略高於周圍皮膚,可成散發性,有的融合成環狀、地圖狀等,風團的數目會隨搔抓的刺激而擴大、增多,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嚴重一點的持續數日後才消退,退後不留痕跡,但會不斷成批的發生,時隱時現。有時單獨出現在眼瞼、口唇、陰部等疏鬆組織處,所以又稱為「單純性血管性水腫」,水腫處皮膚緊繃發亮,表面色白或淡紅,質地柔軟,有時不癢有麻木感。

自覺灼熱、劇烈搔癢,部份發生在咽喉部位,造成喉頭水腫,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發生窒息。部分患者用鈍器在皮膚上滑痕後會有風團性隆起,是檢查蕁麻疹的一種簡單方法。

若風團顏色紅,遇熱加劇,自覺煩熱搔癢,可用牛蒡、蟬蛻、苦參、生地等疏風清熱;若是遇冷則加劇,風團色白,得暖可緩解,可用桂枝、麻黃、白芍、白鮮皮等調合營衛;氣血虛弱的人可用八珍湯氣血雙補,疏風通絡。

日常生活需忌食魚類、蝦、酒類、辣的食物,還要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毒素累積;發作期間避免吹風、曬太陽,並儘量不要搔抓。


鄧正梁醫師小檔案
現任: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中醫內科駐站醫師
學歷: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
•長庚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
•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學分班
•台北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
•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中醫科主治醫師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內二科總醫師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內科系住院醫師指導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內科系總醫師
•台北市立陽明醫院 外科泌尿科醫師
•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 一般外科醫師
專長:鋼琴、醫學、語文、中西醫結合

網址:鄧正梁醫師的個人專區
本文作者:中西醫師 鄧正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