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脊髓中風:逐漸增加卻難以診斷的疾病

一位37歲男性,到泰國出差5天,工作之餘,享受了著名的泰式按摩。回國後隔天傍晚,突然感到背部劇痛與雙上肢麻木,數小時後便四肢癱瘓,呼吸困難,緊急送至林口長庚醫院,立即接受檢查與處置……而磁振造影發現「脊髓中風」。

脊髓中風雖不常見,佔血管病變疾病約1.2%,因其造成之症狀與後遺症甚巨,值得進一步瞭解其致病因及預防治療的方式;再者,東西方人種差異,得病原因或生活環境不同,針對已發表之國外期刊論文結果,是否適用東方人脊髓中風病患,仍無定論,且目前關於東方人脊髓中風之研究甚罕。本醫院採用回溯性研究,結合臨床與磁振造影,以期整理出和脊髓中風有關之各項危險因子,並比較東西方人種在此疾病之異同。

正常脊髓功能為控制四肢手腳力氣、感覺、呼吸與排泄功能;脊髓中風的部份病患,在出現嚴重神經症狀前數分鐘或數小時,會先感到一陣頸部或背部劇痛、或類似心絞痛的胸部悶痛,接著出現突發性雙腳或雙手無力、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相較之下,一般常見的肩頸痠痛,多半由於姿勢不良、工作疲勞、缺乏運動引起,與脊髓中風會伴隨出現肢體無力…等一系列神經症狀不同。

依據過去國外文獻分析指出,脊髓中風的發生原因包括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動脈剝離、全身性敗血症感染;然而,約仍有6%到74%的脊髓中風病患其相關致病因仍不明。本研究中,能找到相關致病因有八成,其中,四成病人導因於血管動脈硬化,二成五病人罹患主動脈疾病。在危險因子調查中發現,高達一半的病患有高血壓,且這些高血壓患者合併出現主動脈疾病比例很高,主動脈疾病包括主動脈剝離、主動脈血管瘤或主動脈硬化斑塊。

磁振造影是目前最快速且準確診斷脊髓中風的檢查,林口長庚醫院自民國82年發展磁振造影,至民國96年的這15年期間,一共有20位確定脊髓中風病患接受住院完整檢查與治療,其中包括11位女性與9位男性。患者在症狀發生後數小時內,就能藉由磁振造影顯示脊髓中風影響的範圍與嚴重程度。我們發現脊髓中風好發於頸髓(五成)與胸腰髓(四成),有趣的是,本研究中,有高比例(三成五)同時合併出現脊柱(在脊髓周圍完整保護,俗稱「龍骨」)中風,這種情況在國外報告中實屬罕見,過去多為零星個案報告;若脊髓中風同時合併出現脊柱中風,則更可確定診斷為脊髓中風,因為其他神經科疾病鮮少同時影響脊柱,利用此一特徵,能與其他常見的脊髓病變:如脊髓腫瘤、脊髓發炎區別。此外,這群同時合併脊髓脊柱中風患者中,罹患高血壓及主動脈疾病的比例,比起脊柱正常的患者,明顯高出許多。

與一般常見的腦中風病患比較,脊髓中風發病年齡較早,平均56歲得病;其中,年齡越輕發生脊髓中風的患者,往往症狀較為嚴重,且復原情況較不理想。我們觀察發現,這些預後不好的年輕病患,有主動脈疾病的比例較高,造成脊髓中風的範圍較大,推測為影響康復的主因。

結論:與西方人脊髓中風研究結果相比,本研究有高比例患者同時合併出現脊柱中風,此特徵與高血壓及主動脈疾病相關。現代人飲食不均、工作繁重、壓力多、睡眠少,預防性治療是維持健康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例如早期發現高血壓,規則藥物控制,並配合均衡飲食、低鹽少油,規律的運動;此外,針對年齡大於45歲的民眾,或家族史中有相關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腦中風,可定期接受全身血管與神經系統健康檢查,預防勝於治療,可望減少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與脊髓中風此等神經科重症的發生。


本文作者【林口長庚醫院腦神經內科 鄭美雲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