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癌症中第一殺手」1/3肺癌患者未受正規治療

肺癌已成為「癌症中第一殺手」!根據最新WHO(世界衛生組織) 2008年統計,肺癌發生率與死亡率皆高居全球癌症排名第一。在國內,每年約有8,000個肺癌新病例,且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自民國93年起,肺癌死亡率已連續6年蟬聯國人癌症死因第一位!國內許多名人均因肺癌與世長辭,肺癌致命威脅不容忽視。

近年來標靶藥物已成治療肺癌新趨勢,且其安全性及效用也成為研究重點。2010年發表於醫學權威期刊《Lancet Oncology》的SAiL 研究,首度證實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合併化學治療,可明顯提升中位存活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達14.6個月。台灣參與SAiL研究的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醫師表示,其中亞洲人對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其反應較西方人佳,中位存活期甚至可達18.9個月,疾病控制率達95%。目前行政院衛生署已正式核准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用於非小細胞肺癌適應症 。通常肺癌初期無症狀,因此經常容易被忽略;國人應勇於面對肺癌,積極治療,方能掌握肺癌治療新契機。

癌症中第一殺手─肺癌 肺癌連續6年蟬聯國人癌症死因第一 近1/3肺癌患者未受正規治療
據統計,全球每30秒就有一人因肺癌喪命,每年更有120萬肺癌新病例,在國內每年也約有8,000個肺癌新病例,但卻有近1/3,相當於2,600位肺癌患者因個人因素未接受正規治療。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陳育民醫師表示,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兩大類,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約佔了肺癌比例的85%。診斷時發現為早期病例的僅1/4,其中可手術切除的僅佔15%,而2/3的病人確診時已失去手術機會,若使用第三代化療進行肺癌治療,中位存活期約9至11個月 。


由於肺癌初期症狀較不明顯,大部分患者發現時,腫瘤已屬晚期且遠端擴散至其他器官,未吸煙者佔肺癌病患的比率也逐漸上升,嚴重威脅生命。追蹤《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統計表》數據顯示,自民國93年至98年,肺癌連續6年蟬聯癌症死亡率第一名。以性別來看,自民國88年至98年十年間,肺癌死亡率於男性癌症中已連續十年蟬聯第二,在女性癌症中,更連續十年蟬聯第一,肺癌已成為「癌症中第一殺手」。

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合併化療 可延長中位存活期達14.6個月
發表於新英格蘭期刊的E4599 研究已首度證實,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合併化療,肺癌患者中位存活期可突破一年。而發表於2010年國際醫學權威期刊《Lancet Oncology》的SAiL研究,則是針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效用與安全性做研究,全球共有40多國,總共2,212位肺癌病患參與此項研究,其中台灣、香港、及大陸等亞洲地區,共314位病患參與。

SAiL研究證實,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合併化療,可提升病患中位存活期達14.6個月、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超過88%,意謂近九成的病患肺癌腫瘤並無惡化、中位無疾病惡化時間(median time to disease progression)可達7.8個月,也意謂著肺癌病患在治療過程中能擁有更佳的生活品質。過去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被擔心將引起出血、高血壓、蛋白尿等副作用,經SAiL大規模研究證實,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副作用極低、安全無虞。此外,參與SAiL研究的蔡俊明主任表示:「SAiL研究當中可發現,亞洲病患的反應率較西方人為佳,中位存活期甚至可達18.9個月。」

最新衛署核准: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 正式通過非小細胞肺癌適應症
對抗肺癌,除了眾人熟知的手術、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之外,隨著藥物的演進及發展,近年來標靶藥物的研究也逐漸受到重視。而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可阻斷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以遏止癌細胞周遭血管形成,成功抑制腫瘤成長與擴散。

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自2005年成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mCRC) 」第一線治療藥物之後,於今年陸續通過「神經膠母細胞瘤 」、「轉移性乳癌(mBC) 」,並於9月底經衛署核准:以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合併carboplatin及paclitaxel使用,可作為無法切除的晚期、轉移性或復發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 患者第一線治療。面對「癌症中第一殺手」─肺癌,蔡俊明醫師也呼籲國人,若罹患肺癌應勇於面對,積極治療,方能掌握肺癌治療的新契機。



Lancet Oncology. 2010 Aug;11(8):733-40. Safety and efficacy of first-line bevacizumab-based therapy in advanced non-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SAiL, MO19390): a phase 4 study.此研究之病患須為局部晚期的轉移性或覆發性非小細胞癌(具有癌癥組織而非大量鱗狀細胞),每三周按每千克體重(7.5或是15毫克)劑量的Bevacizumab進行治療並配合標準化療持續六個循環。
衛署核准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與carboplatin及paclitaxel合併使用,可以作為無法切除的晚期、轉移性或復發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
資料來源:2006年6月2日,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醫師陳育民《肺癌化學治療藥物的最新進展》一文中。
E4599研究從2001年7月至2004年4月,共納入肺癌Ⅲ B期和Ⅳ期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患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444例)給予紫杉醇(200mg/m2)聯合卡鉑(AUC 6)化療,另一組(434例)在化療基礎上加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Bevacizumab (15 mg/kg),每3周1次。
2005年 5月在台通過「轉移性大腸直腸癌(mCRC)」第一線治療。
2010年3月在台通過「神經膠母細胞瘤」適應症。
2010年6月在台通過「轉移性乳癌(mBC)」適應症。
2010年9月通過衛署最新核准。
肺腺癌特殊病例資料

病患狀況簡述:
一名58歲女性於兩年前的一次例行健檢中,胸腔電腦斷層發現右上肺葉異常,經進一步診斷確認為罹患肺腺癌。
該名病患無肺癌家族病史、無抽菸習慣,也無任何肺癌徵狀,發現時已為肺癌Stage IIIB,無法以手術切除肺癌腫瘤。另外,腫瘤經基因受體分析後發現,其表皮生長因子(EGFR)的基因並無突變。
在就診半年內,病患接受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搭配化學治療之後,有效使肺癌腫瘤縮小超過30%,成功讓患者從無法開刀的肺腺癌Stage IIIB下降至Stage IB,並獲得手術切除腫瘤的機會。
在手術治療後,患者未再接受其他治療,身體狀況非常穩定,目前僅追蹤評估健康狀況。
本文作者【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暨北榮胸腔腫瘤科醫師陳育民】
本文由【北榮胸腔腫瘤科蔡俊明主任】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