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如何發現腎臟有病?從症狀談起

在腎臟科門診,常有病人會因看或聽了廣告,而以為自己有腎臟病,至於其所謂的「症狀」則可能有小便白濁、小便分叉、腰痛等,事實上這些並不一定真的是腎臟病的「症狀」,例如腰痛的原因可能有姿勢不良、受傷、骨關節、神經、肌肉、軟組織及腎臟等病變等。


腎臟病的症狀可以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是全身性的症狀,包括有
1高血壓
2水腫:例如眼皮或下肢
3關節痛
4皮膚病變
5倦怠
6食慾不振或嘔吐
7發燒等。
第二類是腎臟局部的症狀,包括有
1腰痛
2腰部敲痛等。
第三類是小便的症狀,包括有
1血尿
2蛋白尿
3少尿
4多尿
5夜尿
6頻尿、小便困難或疼痛。
第四類是系統性疾病合併腎病變時,該原發疾病本身的症狀,例如糖尿病腎病變的病人常有神經、視網膜、大血管及小血管等病變,因此會有四肢麻木或痛、視力模糊、動脈硬化或阻塞等症狀。


由於腎臟病的症狀大多是非特異性的,因此又被分群成﹁症候群﹂如此可以有助於腎臟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後的估計,至於其症狀的表現方式則是多樣性的:


台灣人是很喜歡隨便吃藥的民族,例如濫用補藥、地攤藥、「健康食品」、減肥藥、止痛劑、類固醇、抗生素及不明來歷的藥品等,此時可能會導致急性〈數天內〉腎臟機能異常,常合併有高血壓、水腫、少尿、呼吸困難、嘔吐、意識不清、出血、感染等,甚至會變成急性腎衰竭而必須接受透析治療,另外如放射線對比劑使用不當、脫水、失血過多、低血壓或休克、心臟衰竭等,也是常見的原因。


有些病人會逐漸有高血壓、夜尿、搔癢、食慾不振、嘔吐、腰痛、骨痛、肌無力及全身倦怠、意識障礙、手腳麻木等症狀,這些症狀在初期大多不明顯,必須經過數月至數年之後病人才會有明顯的不舒服,但此時檢查已有慢性腎衰竭〈血液尿素氮及肌酸酐增加〉、酸中毒、電解質失衡〈例如高血鉀及低血鈉等〉等,到了末期就變成「尿毒症」〈末期腎病〉而須接受長期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了。


有些病人在上呼吸道或皮膚的鍊球菌感染後一至二週,發現有血尿、水腫、少尿、腰痛、高血壓、呼吸困難等症狀,檢查則可以發現有急性腎臟機能異常及尿中的紅血球圓柱體,此動痛病為「急性腎小球腎炎」。


有些病人在數天至數週內,突然發現有少尿、呼吸困難及其他急性腎衰竭的症狀,檢查則發現腎臟機能快速變壞,常合併有血尿或蛋白尿,一般如果不積極治療,則會變成急性尿毒症,這種病稱為「快速進行性腎小球腎炎」。


有些病人會有嚴重蛋白尿、水腫、少尿、尿中有油份等症狀,檢查則有高脂血症、低白蛋白血症等,此病稱為「腎病症候群」,一般係由於各種腎小球腎炎所致。


有些病人完全沒有症狀,只有在尿液篩檢或健康檢查時才偶然發現尿液異常〈蛋白尿、血尿或紅血球圓柱體〉,這種情形必須請腎臟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才能知道真正的病因。


有些病人會有頻尿、小便困難或疼痛、腰痛、腰部敲痛及發燒等,檢查則發現有尿液白血球增加及細菌尿,這就是「泌尿道感染」,如果是腎臟感染則會合併有血液中白血球的增加。


有些病人會有血尿、水腫、少尿或頻尿、腰痛、高血壓、泌尿道感染等症狀,檢查則發現有泌尿道阻塞〈如尿路結石或腫瘤阻塞〉,此時應找泌尿科醫師診治。


總之,腎臟病的症狀有很多種,其中有些並不一定是腎臟病所獨有的,因此醫學上把它再分群成﹁症候群﹂,而有些腎臟病在早期甚至沒有症狀,因此民眾最好平時就要定期體檢,而若有任何異常的症狀,就應該要找合格的醫師診療,而不可以聽信廣告上誇大的說法。

本文作者:顧進裕 副教授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