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淺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

德國自今年4月起,陸續發生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至今已有三千多人罹病, 並有三十多人死亡,另有多國也傳出相關疫情。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可經由感染極少量(通常為數十至數百個菌體)的大腸桿菌(E. coli)而發病,這類細菌會產生細胞毒素,稱為類志賀氏毒素(Shigella-like toxins),潛伏期約為2-8天。疾病早期會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出現嚴重腹瀉及血便,大多數病人沒有發燒症狀;病情嚴重時會併發腎衰竭、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syndromeHUS)等症狀,有時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死亡,死亡率約3-5%


 


自西元1982年在美國爆發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後,這類型引起腹瀉的大腸桿菌(E. coli)就已被確認。過去在美洲、歐洲、南非、日本及澳洲都曾發生群聚感染,其血清型主要為O157H7。這次在德國流行的血清型為O104H4。依過去的研究調查顯示,大多數患者均是食用未煮熟或受到汙染的牛肉(特別是中心溫度加熱不易的絞肉)、乳品、飲用水、果汁或生菜。


 


由於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屬食因性感染的疾病,且可循糞口途徑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因此日常生活中可經由以下幾種方式來預防感染:


1.避免生食,避免食用未完全煮熟的餐點。


2. 避免飲用未經滅菌處理的生乳、果汁或生菜沙拉。


3. 注意飲用水的衛生,避免飲用井水與來路不明的飲用水。


4. 食品調理後,儘速食用,或妥善冷藏保存。


5. 用餐前、如廁後、烹調食物前及接觸動物後,澈底洗淨雙手。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鑑於近日德國爆發致命性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疫情,已修訂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的病例定義。民眾若有疑似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將旅遊史告知醫師。醫師若遇疑似病患,則應採集相關檢體送驗,及早給予適當治療,並立即通報衛生單位,防範疫情擴大。
本文作者:中國附醫兒童醫院 兒童感染科 顏廷聿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