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憂鬱症的治療

《憂鬱症》繁忙社會中,包括工原力、精神壓力、生活步調及複雜的環境,種種情況常使人喘不過氣。又有子女管教、婆媳問題、工作伙伴間之問題、工作不順等等煩人、煩心之事,導致不快樂的疾病「憂鬱症」就來臨了。

憂鬱會使人身體的新陳代謝產生變化,而影響到自律神經失調,使人一天到晚無精打采,心情不好、不易入睡 沒有食慾 頭痛 頸肩肌肉緊張 反覆腹瀉或便秘 脈象弦。憂鬱症患者體肉情緒荷爾蒙分泌太少,所謂情緒荷爾蒙是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三種。
因此,在「憂鬱症」治療上除了服抗憂鬱劑之外,其實也可思考如何從中醫與天然之方法中獲得治療。如吸收新鮮空氣、運動、食物、光療、針灸及中草藥等來補充體內不足的血清素,使情緒獲得滿足進而減少憂鬱。

中醫學對於憂鬱症的看法與西醫體系有著根本性的區別。中醫對於憂鬱症的認識有十分悠久的歷史,《素問 六元正紀大論》就有:鬱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的說法。這裡所提及的中醫的所謂鬱症,一為以病機而立病名,二為情志之病,重性憂鬱障礙屬於後者,除鬱症外,虛證也是引起憂鬱症的一大原因。根據一項橫跨中國大陸8省的針對1977名憂鬱症患者的調查顯示,憂鬱症的發病機理主要與中醫所指的肝、脾、心有關,而最常見的是肝鬱氣滯、驚喜傷心、思慮傷脾、憂悲傷肺、恐懼傷腎、鬱怒傷肝、肝鬱脾虛、肝鬱痰阻、心脾兩虛等證。而情志因素,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太過則是憂鬱症的誘因]。針對以上病因,中醫治療憂鬱症的方法往往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為原則。儘管有小規模的研究顯示中醫藥物治療憂鬱症的效果甚至不亞於氟西汀等SSRI類藥物,但是這些研究往往存在方法學方面的問題。
 
為什麼會得憂鬱症?
引發憂鬱症的原因可說是複雜而多變,但基本上是由下列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 生物因素:大腦中的神經化學物質失去平衡。主要是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兩種。
2. 心理因素:人格特質以完美主義及依賴性的人格特質較易罹患憂鬱症;負面悲觀的思考習慣。
3. 社會因素:孩提時的創傷經驗;負面的生活事件,如失業、負債、失去親人、身體重大疾病……等;挫折的人際關係,如婆媳不合、夫妻衝突、親子問題、被朋友背叛、出賣等各種環境中所發生足以影響個人的重大事件。
 
中醫如何辨證論治《憂鬱症》

傳統中醫重視人體的身心平衡。當人有形的肉體能保持健康,無形的精神又能維持平和時,人體才能達到最佳狀態。憂鬱症的病患,通常都有身心失調的問題,而且多起因於長期過度的精神情緒累積,未能獲得適當的疏解,久而久之,造成自律神經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失調。

臨床診療時,中醫師常依不同的致病因素(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與病患的臨床病理表現,進行辨證論治。茲將相關的病理與治療做一簡單說明:
 
一、肝鬱氣滯:長期的憂鬱,可使肝氣鬱結,肝失疏泄。導致鬱症、癲症、脅痛等病症。臨床常見梅核氣、胃食道逆流症、胸悶、消化不良、神經痛、習慣性便祕、月經失調、失眠等症狀。這類證型的治療可考慮以加味逍遙散為主方加減。
加味逍遙散
組成:柴胡、當歸、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牡丹皮、梔子、薄荷、生薑等藥。
 
二、驚喜傷心:突然受到驚嚇,將使氣機逆亂,氣血失和,心無所依,神無所附,以致於心神不寧。產生心悸、心律不整等病症。過度的喜笑,使心氣渙散,精神不能集中。產生心悸、不寐、狂症等。治療可考慮以天王補心丹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主方加減。
天王補心丹
組成:人參、茯苓、玄參、桔梗、遠志、當歸,五味子、麥門冬、丹參、酸棗仁、生地黃、柏子仁、、天門冬、黃連、石菖蒲。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組成:柴胡、半夏、茯苓、桂枝、黃芩、大棗、人參、龍骨、牡蠣、大黃、生薑。
 
三、思慮傷脾:思慮過度,能降低脾胃的蠕動功能。出現食欲不振、容易食道痙攣、進食後腹脹不消等病症。日久則影響大小腸的消化與吸收功能。與全身性的營養失調。出現饑而不欲食、營養不良、貧血、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病症。治療可考慮以歸脾湯或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歸脾湯
組成:人參、茯神、黃耆、白朮、龍眼肉、酸棗仁、當歸、遠志、大棗、生薑、木香、甘草。
香砂六君子湯
組成:人參、半夏、白朮、茯苓、木香、陳皮、砂仁、甘草、生薑、大棗。
 
四、憂悲傷肺:過度悲傷,可導致肺氣的宣發肅降出現障礙,降低肺部與橫膈肌肉的活動量。產生:意志消沉、終日頭暈沉重、神情疲憊、心肺活量降低、氣短無力、血氧交換能力降低等病症。治療可考慮以補中益氣湯加減。
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耆、人參、白、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
 
五、恐懼傷腎:過度恐懼,可使腎氣不固,氣機下陷。以致於腎的精氣無法上達腦門,日久導致排尿失禁、精關不固(遺精、陽痿、白帶)、大便失控、精神無法集中、健忘…等病症。治療可考慮以左右歸丸為主方加減。
左歸丸
組成:熟地黃、 山藥、 山茱萸、 枸杞子、 菟絲子、鹿角膠、龜板、 牛膝。
右歸丸
組成:熟地黃、菟絲子、山藥、枸杞、杜仲、鹿角膠、山茱萸、當歸、肉桂、製附子。
 
一項2008年的對中、英、日、韓文資料庫和學位論文資料庫的元分析指出,中醫電針治療的療效與抗憂鬱藥氟西汀的療效無統計學差異,並明顯優於空白對照組,且中醫電針治療的不良反應輕微,這顯示出中醫在治療憂鬱症方面有很大潛力。
針灸治療《憂鬱症》:
針灸有鎮痛、鎮靜之作用。故治療憂鬱症有其特殊療效。
臨床上可用:
「內關穴」
「神門穴」
「三陰交」
「足三里」
 
耳穴中的神門、心點、腎點、肝點、胃點、皮質下、內分泌等穴用埋針或按摩穴道,可經解神經緊張。
 
中醫治療《憂鬱症》的臨床運用:
一、天王補心丹
二、甘麥大棗湯
三、半夏厚朴湯
四、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五、抑肝散
六、加味逍遙散
 
一、天王補心丹
組成藥物:人參、茯苓、玄參、桔梗、遠志、當歸,五味子、麥門冬、丹參、酸棗仁、生地黃、柏子仁、、天門冬、黃連、石菖蒲。
主治效能:陰虧血少,虛煩少眠,心悸神疲,夢遺健忘,大便乾結,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運用經驗:神經衰弱、心悸、心臟病、心律不整、甲狀腺機能亢進、心臟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症、失眠、夢遺、多夢盜汗、健忘、心神不寧。
 
二、甘麥大棗湯
組成藥物:甘草、大棗、小麥。
主治效能:主婦人臟躁,男女妄悲傷哭者,癇症及狂症。.應用於歇斯的里、神經衰弱、幼兒夜啼症、癲癇等症。
運用經驗:本方能使異常興奮之神經鎮靜,能緩解各種痙攣症狀,尤其對歇斯的里、小兒夜啼等症更具療效。
 
三、半夏厚朴湯
組成藥物:半夏、厚朴、生薑、紫蘇葉、茯苓。
主治效能:本方能疏解心情鬱氣,使心神舒暢,故多用在治療神經症中的不安症。
運用經驗:本方主治咽喉病,除了上述咽神經官能症外,尚可以包括急慢性咽炎、咽痛、粘痰、聲帶麻痹引起失音等炎症,而不只是咽異物感而已。
 
四、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組成藥物:柴胡、半夏、茯苓、桂枝、黃芩、大棗、人參、龍骨、牡蠣、大黃、生薑。
主治效能: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能轉側,應用於神經衰弱,歇斯的里,不眠症,神經性心.悸亢進症,癲癇,小兒夜啼症,夜驚症等。
運用經驗:本方有調整中樞神經的主要作用,能緩解或消失痙攣性的發作,對於中等體質以上(虛人少用)之神經衰弱症狀及癲癇等均有良效,虛證體質應考慮抑肝散,柴胡桂枝乾薑湯等。
 
五、抑肝散
組成藥物:當歸、白朮、茯苓、鉤藤、川芎、柴胡、甘草。
主治效能: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臥不安。
運用經驗:神經衰弱、焦慮、癲癇、精神分裂、更年期憂鬱症、歇斯狄里、不自主性磨牙、咬牙、斜頸、小兒夜啼、不眠。
 
六、加味逍遙散
組成藥物:柴胡、當歸、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牡丹皮、梔子、薄荷、生薑等藥。
主治效能:因有解熱、鎮靜、消炎、抗菌、促進子宮代謝之作用,臨床上對神經質; 情緒焦躁不安、易發怒、有熱症之更年期症及經前症候群有一定之療效。
 
運用經驗:
「柴胡」:有解熱、鎮靜、鎮痛、抗炎之作用。
「當歸」:有養新血、和血、補血,對子宮有雙向調節作用。「白芍」:有解厥、解熱、使肌肉鬆弛之作用。
「白术」:有擴張血管、鎮靜、緩和胃腸蠕動增進免疫力等作用。
「茯苓」:有鎮靜、健胃、抗腫瘤、強心、增強免疫力等作用。
「炙甘草」:有解毒、抗炎、抗變態反應、鎮靜、解痙等作用。
「牡丹皮」:有鎮靜、催眠、鎮痛、降血壓等作用。
「梔子」:有鎮靜、抑菌、降血壓、利膽、解熱等作用。
「薄荷」:有解熱、解厥、消炎利膽等作用。
「生薑」:有鎮痛、解熱、抗痙、強心、抗炎、鎮吐促進消化等作用。
1.如口渴不欲飲水、大便稀軟又多次、喜飲熱食者,可改用《逍遙散》。
2.若常感虛煩、易發脾氣、心神不寧、情緒低落、悶悶不樂而引起失眠或婦女更年期症候群,可用加味逍遙散。
如有以上症狀,每次四~五公克,一天三~四次,早、午、晚、睡前溫開水服用。慢慢情緒緩和,精神與睡眠也改善,更年期之潮熱、虛煩、不眠、口乾舌燥、焦慮不安就可改善。
 
中醫對於改善憂鬱,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宜早睡早起:首先,日常作息時,因早上的陽光能增加體內血清素,中午含有紫外線及輻射的光線則對身體有害,黃昏的陽則有協調之功效。所以宜早睡早起曬太陽。

二、合適的運動:運動能提高血清素的含量,如有氧運動、靜坐、腹式呼吸、打太極拳、拜佛、誦經、禱告 冥想、嚼口香糖等皆能提高大腦的血清素,增強身體免疫力。

三、少醣類脂肪:現代生活方式對人身體最大的傷害就是飲食不當,攝取過多醣類脂肪。美國最近的調查發現每個女性平均每年減肥二次,每個男人平均減肥半次,肥胖的人比較容易患憂鬱症。
 
四、睡前要放空:睡前不要想事情,不宜把煩惱帶到床上,盡量頭腦放空 避免胡思亂想。生活作息規律,不要熬夜。
 
本人精研中醫藥數十年,自幼體弱多病因此熱衷於〈中醫藥的研究〉,由藥學士、醫學士、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碩士、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博士、部定副教授,現也任教於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教授中醫內科學)、靜宜大學化妝品科學系(教授醫學美容)。體質調理得宜,將原本體弱多病者調成較為《健康體質》。才有《體力》去行醫、救人、教學、傳承。應用〈中醫藥研究〉的心得,來加強療效,完全以純中藥《開立處方》,至今臨床十數年治癒的《憂鬱症》患者無計其數。所研發的《處方》,針對《憂鬱症》患者的痛苦,辯證論治,有顯著效果,不僅幫助曾到處治療而未能如願者,去除《憂鬱症》毛病。
 

葉 宗 仁醫師
小 檔 案
學 經 歷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醫學碩士、醫學博士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 部定副教授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內科學
•現任靜宜大學化妝品科學系教授醫學美容
•現任靜宜大學化科碩士 班 教授醫學美容專論
•現任靜宜大學海青 班 教授醫學美容概論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班針灸實習課副教授
•現任上仁達醫《教學、衛教》指導副教授
•現任台中縣中醫師公會第二十三屆理事
•現任台中縣中醫師公會第二十三屆編緝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現任台中縣中醫師公會第二十三屆兼證據醫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中醫小兒科醫學會第一屆顧問
•中華民國中醫小兒科醫學會第二屆顧問
•台灣省省中醫師公會婦科學研究會主任委員
•台中縣中醫師公會中醫婦科學主任委員
•中華民 國中 醫師全國聯合會內醫學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氣喘過敏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中西醫整合醫學會永久會員
•中華針灸醫學會永久會員
•中華民國中醫小兒科醫學會永久會員
•中華民國中西醫整合醫學會-中西整合專科醫師
•中華針灸醫學會-針灸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中醫小兒科醫學會-小兒專科醫師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中醫部醫師
•順天綜合醫院教學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針灸科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西醫學中醫內科循環學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84-95特考中醫師訓練班內科學副教授
•中山醫學大學97特考中醫師訓練班內科學副教授
•中華民國中醫眼科醫學會第一屆會員
•中華民國中醫傷科醫學會前籌備會籌備委員暨第一屆會員
•東洋醫學會1995年韓城擧辦第八屆東洋醫學大會臺灣代表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97學年度第二次系主任遴選侯選人
•中國醫藥大學八十六學年中醫所博士班智育第一名醫學博士畢業
•中山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碩士校外口試委員
•長庚醫學大學博士生升等助理教授校外書面審查評定委員
•中華民國衛生署健保局醫審會審 查 醫師
•中華民 國中 醫師全國聯合會中區健保 費審查 醫師
•中華民國考試院中醫師考試典試委員
•中華民國考試院中醫師考試審議委員
•中華民國中央健保局醫療服務健保審 查 醫師
•中華民國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執行委員
•中華民國考試院中醫內科學命題典試委員
本文作者:葉宗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