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大拇指的腕掌關節關節炎(Arthritis of the first carpometacarpal joint)

一位五十幾歲的太太,來看門診抱怨她的右手大拇指與手腕交界處疼痛已有半年之久。疼痛特別發生在夜間,也出現在休息一段時間手腕或拇指不動之後。有時候還會有點腫脹,在活動的時候也會發出聲音。看她的手似乎是經常在做家事的樣子,手掌面有點粗糙,手指關節有些肥大與變形,最明顯的地方在大拇指的基部。這種疼痛對她造成很大的困擾,因此她特地來求診。她的症狀與大拇指的腕掌關節關節炎相符。

大拇指的腕掌關節又名基礎關節(basal joint),解剖上因為它位居大拇指的基部,關節的遠端是第一塊掌骨,近端是靠橈骨側的腕骨。關節兩側各有一條副韌帶附著維繫其穩定度,掌側有曲拇指肌腱,掌背側有伸拇指肌腱通過,外包以血管、神經、關節囊與皮膚等組織。它可動的範圍相當大,讓手掌可以有握、張開、合閉;虎口張開與合閉;大拇指掌曲(彎曲)、背曲(伸直)、捏、夾,甚至旋轉等動作,十分的靈活。

原因不明的基礎關節退化性關節炎,通常好發生在四十至七十歲的女性。如果發生在男性,則常常與過去的受傷、骨折併脫臼或單純的脫臼有關。這個關節因為其解剖上的特性,例如關節面較淺、韌帶較鬆與活動範圍很大,因此比較容易受傷造成不穩定、常會受到剪力的影響而導致提早退化。

此病的特徵,是基礎關節在作握或捏的動作會出現疼痛的現象。疼痛有時候會放射到手腕或前臂。病患常常會發覺他的大拇指的捏力減少,有時候作一些動作時會感覺到不穩定、卡住或會發出聲音。當疾病進入到後期,就會使拇指呈現關節僵直,有時候基礎關節會固定在內縮與過度反曲的位置,造成工作與日常生活的不方便。

理學檢查可以看到在基礎關節的附近有明顯的壓痛,這個現象在掌側與橈骨側尤其明顯。如果以直線方向對基礎關節擠壓則會出現疼痛與不穩現象,有時還會發出嗶玻聲。此外有一測驗叫做 Watson 測驗,即將手背放在桌上,手掌朝上,讓腕掌關節伸直將拇指向桌面推,則會引發疼痛。

X 光的檢查可以看到基礎關節的關節間隙變窄,關節表面變得凹击不平,關節邊緣產生骨刺或稱為贅骨,關節軟骨下的骨頭變白表示硬化,與程度不等的半脫位或關節的脫臼。

與此病有類似症狀的疾病包括:手腕關節炎,腕隧道症,媽媽手,橈側屈腕肌腱炎,手腕舟狀骨的骨折與掌側的腱鞘囊腫等。這些疾病雖然症狀雷同,只要經過專科醫師仔細的檢查與 X 光片的診斷大多可以分辨的出來。

如果不治療則會造成慢性疼痛,喪失捏與握的力量,以及拇指向內展的攣縮僵直。初步的治療可以使用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再輔以石膏固定約三星期。如果三星期之後仍無效,則應考慮直接注射類固醇到關節內。每注射一次症狀約可以緩解兩、三個月,可以注射達三次之多而無太大的副作用。雖然注射類固醇並不能使關節退化改善,但是仍有其減輕疼痛的作用。藥物治療無效的病患則可以考慮接受手術,將關節固定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以解除疼痛與不便。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