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骨質疏鬆症之預防與非藥物治療

骨頭的骨質密度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約在35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但之後骨質則隨著年紀逐漸開始流失,當骨骼的密度嚴重流失致使骨頭呈現疏鬆、脆弱而導致骨質疏鬆症,此結果會提升骨折的風險性。此外,有些危險因子也是造成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的因素如:飲食(過量的濃茶、咖啡)、生活習慣(煙、酒、熬夜),內分泌疾病(甲狀腺、副甲狀腺或性腺疾病),甚至長期使用藥物(含鋰、利尿劑或癲癇、類固醇藥物),都會引起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女性較男性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發病年齡也較早。尤其是進入更年期後停經的婦女,因為荷爾蒙的減少會導致骨質加速流失並造成骨質疏鬆症。

根據研究指出,50歲以上的美國婦女約有二分之一的人會因為骨質疏鬆症而發生骨折。而在台灣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發生骨質疏鬆症比率亦相當高。尤其是老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發生併發症而死亡的機率到達25%到30%,這的確是不容忽視的隱形殺手,所以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症的確刻不容緩。
造成骨質疏鬆及相關骨折的原因,可包括遺傳及環境因素。在防治骨質疏鬆及骨折時,大部分可由改善個人生活環境之安全性及日常生活習慣達成,雖然不很容易,往往需要教育訓練與個人之意志來協助達成目標,但卻也是不可或缺的防治措施。就整體社會的角度來看,改善這些生活習慣與環境因素的成本,遠較以藥物、手術等治療所耗費的資源來的少。

在『飲食』方面,建議適當攝取鈣及乳製品、維生素D、磷、蛋白質、維生素K。『乳製品』被視為飲食中重要的『鈣質』來源,鈣質補充介入對於停經後婦女的骨密度具有正面效應,且具有減少脊椎骨鬆性骨折發生的機會。而『維生素D』與維持體內鈣及磷的平衡有關,且是腸道對鈣飲食中鈣質的主動吸收作用的調控因子,因此與骨骼健康有密切的關係。由於含有維生素D的天然食物種類並不多,因此除了維生素D強化食品及補充劑之外,一般仍以照射陽光是獲得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骨骼鈣化不足,造成兒童的佝僂症(rickets)或是成年人的軟骨症(osteomalacia),並且可能導致骨質疏鬆而增加骨折的危險性。血中『磷』濃度也受到內分泌機制的嚴密調控,而磷缺乏引起之低血磷會影響成骨作用及礦物化作用,並刺激副甲狀腺素分泌而增加尿鈣流失。『蛋白質』是構成骨基質(bone matrix)的重要成份之一,有數篇研究指出蛋白質介入補充與腰椎骨密度具有顯著正相關。『維生素K』是骨鈣蛋白進行羧化作用所必需的輔因子,因而可能影響成骨作用及骨密度、骨骼強度等。

此外,高鈉攝取所形成的高尿鈉具有增加尿鈣排出量的效應,故平日飲食須降低鈉攝取量。在『素食』方面,民眾可能會認為素食者由於在乳製品及動物性食品攝取限制,因此在鈣及維生素D等維持骨骼健康相關的營養素攝取量會低於非素食者。然而,經數篇大型研究指出,素食者與非素食者在骨密度的差異不足以造成對骨折危險性的顯著影響。

在『運動』方面,規律的荷重運動和肌力增強運動,可改善敏捷度、肌力、姿勢和平衡功能,減少跌倒和骨折風險。但停止運動後,其益處即會消失,故應終生從事運動,維護整體健康,防範骨質疏鬆症。

在『生活型態』方面,應維持理想體重,使得身體質量指數(BMI) 不宜低於18.5 Kg/M2。避免吸菸,吸菸者宜戒菸以減少骨鬆症以及骨折風險。此外不可酗酒,酗酒者骨密度低、骨形成率低、骨折發生率高。最後,改善居家及公共環境,使用防護設施,預防跌倒,避免骨折。
本文作者:三軍總醫院骨科部 蔡宗穎 吳佳駿 林柳池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