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慢性腎臟病的日常照護

慢性腎臟病的日常照護_圖1

作者/馬偕紀念醫院院訊編輯部 諮詢專家/馬偕紀念醫院腎臟內科護理師莊明琪 文章出處/本文摘錄自《馬偕紀念醫院院訊》

慢性腎臟病依照腎絲球過濾值(GFR)分為五期,第一期至第二期可以透過自主飲食、生活習慣管理等方式控制,延緩惡化速度,甚至幫助腎功能逐漸恢復。

目前健保補助GFR45%以下的患者參與衛教計畫,透過護理師一對一的追蹤衛教,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日常照護品質。國人常見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其實就是影響慢性腎臟病的重要因子,因此慢性腎臟病的日常保健其實就如同三高的保健一樣,重點在於培養良好的健康習慣。目前馬偕紀念醫院腎臟內科追蹤約1300名慢性腎臟病患者,其中就有46%的病人同時罹患糖尿病,可見兩種疾病具互相影響程度。

高血壓是腎臟病指標以及風險因子之一,建議腎臟病人早晚測量血壓,注意維持血壓的穩定性。每次測量時應先休息10~15分鐘,並且固定時間(如皆為飯前、用藥後等等)、固定一側肢體測量,以縮短因肢體不同、作息而產生的測量誤差。

另外要特別提醒「誠實紀錄」的重要性。臨床上常看到許多病人血壓控制不佳,但是想到紀錄值會帶到門診給醫師「檢查」,索性反覆測量,量到了漂亮的數字才記錄下來。

其實每天自主量血壓,並且依照實際狀況妥善記錄,才能協助醫師依照各人身體與日常作息的差異準確判斷出血壓的數值以進行藥物的調整。

良好運動習慣

慢性腎臟病人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相當重要。有些長者會問,自己已經老骨頭一把了,該怎麼運動呢?其實就連走路也是相當好的運動選擇,病人可以評估自身耐受度進行,只要身體微熱出汗就有效果。對於沒有辦法排出固定時間運動的人則可以採取累積的方式,每次抽空5分鐘活動一下,累積起來依然有運動的效果。

正確用藥

現代人購買藥物方便,許多人卻缺少正確用藥的觀念,往往習慣性的吃止痛藥或是認為「吃藥會吃到洗腎」而堅持完全不用藥。其實生活中遇上頻繁的疼痛,較好的做法應該是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找出病因對症下藥,並遵循醫師的醫囑服用止痛藥。

腎功能不佳的患者,用藥前需與醫師確認適宜性。要注意的是,腎功能的衰退常常是無聲無息的,也並非年長者的專利,臨床上就曾遇過平時喜愛含糖飲料且無肉不歡的國中生因感冒自己買成藥服用,卻造成急性腎損傷的病例。

適量的水分攝取

第一期至第四期的慢性腎臟病人,應多注意水分的補充。對於沒有因疾病而被醫師限水的患者而言,每人每日的飲水建議量是每1公斤體重須攝取30c.c.,以50公斤的成人為例,每天建議的飲水量是1500c.c.。也不宜一瞬間大量的喝水,那樣容易短時間產生尿液感,身體很快就將水排出,失去水分代謝及過濾毒素的功能。

已經進入第五期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則應遵循醫師指示限制水分的攝取,避免體內有過多的水導致呼吸急促、肺積水等症狀;另外因為茶含有鉀離子,習慣以茶代水的患者進入此階段後也需特別注意。

低蛋白、低磷、低鉀飲食

腎功能會隨著年齡增加退化,飲食習慣上也要隨著調整。少吃糖、鹽、罐頭食品,以及盡量改掉喝湯的習慣,多利用天然調味料。

進入衛教流程照護的慢性腎臟病人,會有營養師以及護理師依據抽血報告仔細評估病人營養狀況,判斷是否需要低蛋白、低磷、低鉀飲食,以及是否限制如咖啡、水分等攝取。慢性腎臟病患者需要進行低蛋白飲食,若攝取過多蛋白質,會使蛋白質代謝後的尿素氮等廢物無法完全排出體外,血液中尿素氮累積過多易產生倦怠、頭暈無力、噁心、嗜睡等症狀。但也不可以完全不攝取蛋白質以免發生營養不良,尤其慢性腎臟病患者因代謝性酸血症與發炎反應,熱量需要略高於一般人,建議每人每天攝取2-4 兩的肉類。一般人常忽略的是「只要是葷食,包括蛋、奶、豆、海鮮都是屬於肉類,應該一起計算」。而低生理價值的蛋白質中,如麵粉製品、豆類,對腎臟負擔較大,建議少吃。

腎臟負責體內血中鈣磷平衡,當腎臟功能受損無法移除血液中過多的磷時,容易造成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骨骼病變等,因此慢性腎臟病人需少吃內臟類、乳製品以及全穀類。特別注意「五穀飯」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是相當好的低升糖食品,但是若進展到末期腎病變的糖尿病患者,需開始控制磷的攝取,此時就要開始減少食用,病人有疑慮時,可與醫療團隊溝通調整。

此外還需注意低鉀、低鈉的飲食,並注意高尿酸血症,腎臟負責體內電解質的平衡,一旦失去作用,血液中鉀離子、鈉離子若失去平衡,可能影響到身體其他器官或引起併發症,對腎臟來說也是極高的負擔。此外楊桃含有某種神經毒素,慢性腎臟病人就必須忌口。

許多病人會詢問「能不能進補」?臨床上的經驗是「補好的沒有,補到洗腎的很多。」其實定期回腎臟內科門診追蹤,並且控制好血糖血壓,調整飲食以及規律的運動,已出現三高症狀的病人更需要就醫定期追蹤,並遵循醫師醫囑按時用藥,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是保護腎臟最好的方式。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