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腳麻了怎麼跑?!壓到腳怎麼沒感覺?!淺談「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治醫師 葉峻榳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on disease,PAOD),是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一種表現,常與其他動脈粥狀硬化疾病,如冠狀動脈疾病、頸動脈疾病及腦血管疾病有關。

常見的症狀為下肢間歇性跛行。由於下肢動脈因局部動脈粥狀硬塊阻塞而限制組織血流灌注,下肢末梢組織血液出現供需不平衡,當行走或運動持續進行,便會導致下肢末梢組織出現缺血現象,引發疼痛,影響行走能力。

危險因子


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治醫師葉峻榳指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常見的危險因子有:老化、抽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腎病變、肥胖等,多與新陳代謝問題有關。

在臺灣,又以糖尿病人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高危險群。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容易會惡化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導致足部變形、潰瘍,嚴重時甚至必須截肢。他提醒,嚴格來說,每位病人都必須學會自我足部評估。

足部血管評估


葉峻榳表示,足部是否有動脈阻塞疾病,該怎麼評估呢?可以從「視診」、「觸診」、「儀器檢查」三方面,分別來評估。

視診


首先,可以觀察腳指頭膚色,是否紅潤或蒼白;感受腳指頭的溫度,是溫暖或冰冷;接著,觀察腳指頭背部的腳毛,通常生長旺盛的話,代表滋養毛髮的營養豐富,也間接證明足部的血流穩定。

觸診


摸摸看足部的動脈,去感受是否有強烈的搏動,主要是檢查以下三條血管:足背動脈、脛後動脈及外側跗骨動脈。

儀器檢查


1. 踝肱指數(Ankle-brachial index,ABI)
又稱作動脈分段血流及壓力測定:分別測量下肢跟上肢的血壓,屬於非侵入性檢查。正常來說,下肢踝(Ankle)的血壓,會比上肢肱(Brachial)血壓來得高(>1)。
踝肱指數:正常應介於1.0~1.4之間
踝肱指數:0.9~1,介於灰色地帶
踝肱指數:≦0.9應為動脈阻塞疾病
踝肱指數:>1.4,要懷疑血管壁鈣化
2. 周邊血管超音波(Doppler ultrasound)
3. 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
4. 核磁共振血管攝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5. 血管攝影術(Contrast Angiography) 

疾病分級


葉峻榳說,根據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臨床表現,可以參考疾病分級,將病情分成四個等級:
第一級(Stage I):無症狀,踝肱指數≦0.9
第二級(Stage II):間歇性跛行
第三級(Stage III):持續疼痛(休息痛、夜間疼痛)
第四級(Stage IV):皮膚潰瘍或壞死

治療該怎麼做?


葉峻榳表示,症狀輕微(Stage I & II)時,可以採保守型療法,以藥物控制為主,並遵守以下原則:
1. 減肥。
2. 戒菸。
3. 適度運動。
4. 控制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
5. 藥物治療:血小板抑制劑、血管擴張劑等藥物,可以改善臨床症狀。

症狀嚴重(Stage III & IV)時,則要積極處理,有以下治療選擇:
1. 經皮穿刺動脈血管內整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2. 血管繞道手術(Bypass surgery)。

運動建議


葉峻榳建議,症狀輕微時,可挑選合適的運動鞋,進行非負重運動,例如:騎腳踏車、游泳等;運動器材則可選擇划船機、飛輪,重訓器材則著重上半身訓練,下肢運動菜單視個人情況而定。

症狀嚴重時,必須嚴格限制負重運動,以上半身運動為主。此類患者,容易合併冠狀動脈疾病,建議進行運動前,先諮詢專科醫師(心臟血管內科或心臟血管外科醫師),並接受心電圖或心臟超音波檢查,才能確保運動安全。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