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牙齒健康竟會影響血糖?擺脫糖尿病與牙周病的惡性循環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糖尿病併發症除了眾所皆知的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心血管疾病、腎病變與足部潰瘍外,美國糖尿病學會早在1993年即將口腔病變列為第六大併發症,凸顯了糖尿病與口腔健康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長期高血糖會造成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唾液分泌減少、口腔菌叢失衡,導致牙菌斑滋生,加重牙齦發炎及牙周病的風險。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的調查,高達九成以上的50歲糖尿病患者同時罹患牙周炎。

血糖與牙周病惡性循環

牙周病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疾病,初期可能只有牙齦出血,後期則會破壞齒槽骨、造成牙齒動搖甚至脫落。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牙周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到3倍,若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色素>9%),牙周病的嚴重程度可高出2.9倍;若再合併吸菸,更會達到4.6倍的風險

反過來說,牙周病也會加劇糖尿病。牙周病所引起的慢性發炎反應會干擾胰島素作用,使血糖控制更加困難。研究顯示,接受牙周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值平均可下降0.3%至0.4%。

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口腔問題

糖尿病患者在長期高血糖的影響下,容易出現下列口腔問題:

口乾症與唾液減少

唾液不僅負責潤滑口腔、幫助消化,同時具備抗菌、沖洗與維持黏膜健康的功能。然而,糖尿病患者常因高血糖導致唾液腺功能減退,進而出現唾液分泌減少的情形。此一現象稱為「口乾症」,臨床上常表現為口腔黏膜乾燥、舌頭表面發白、吞嚥困難、說話不清,甚至影響配戴活動假牙的穩定性。

唾液不足也會造成口腔黏膜變得脆弱敏感,容易出現如口角炎、舌炎與反覆性口腔潰瘍等黏膜病變。此外,唾液中的抗菌酶與緩衝系統遭削弱後,口腔中病原菌將更易滋生,進一步加劇牙周問題與蛀牙風險。

蛀牙與味覺變化

唾液量減少與口腔酸鹼平衡失調,使糖尿病患者口腔內的防禦機制大幅下降。加上血糖過高時,牙菌斑中細菌的代謝速度加快,產生更多酸性物質腐蝕琺瑯質,導致齲齒(蛀牙)風險顯著上升。

此外,許多糖尿病患者也會反映味覺變化,可能對甜、鹹、酸的敏感度下降,或出現味覺錯亂,這不僅影響飲食興趣與營養攝取,更可能讓患者無意中偏好高糖飲食,進一步惡化血糖控制。

傷口癒合不良與感染風險

高血糖會影響白血球功能與微血管循環,使得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下降,進而導致口腔傷口癒合速度減緩,且更容易出現感染。當患者接受如拔牙、植牙、牙周翻瓣手術等侵入性牙科處置時,術後傷口可能出現腫脹、化膿,甚至發展成蜂窩性組織炎或深部頸部感染,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接受牙科治療前,應主動與醫師討論血糖控制狀況與既有併發症,必要時可先由新陳代謝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調整用藥與飲食,以確保手術安全與恢復成效。

糖尿病患者看牙前的準備與注意事項

糖尿病患者在接受牙科治療時,應主動告知醫師病史、目前血糖控制狀況及所服用藥物。建議選擇上午中段精神較佳時段就診,並務必在看診前進食,避免空腹引發低血糖症狀如頭暈、冒汗、心悸等

若需接受侵入性手術如拔牙,應確保血糖控制良好(理想值為180~200 mg/dL以下),並事前諮詢新陳代謝科醫師。術前術後應使用適當抗生素,並以漱口水保持口腔清潔。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口腔保健建議

糖尿病患者應比一般人更注重口腔清潔與預防措施,包括:
  • 每天刷牙至少兩次,並使用牙線清潔牙縫
  • 選擇含氟牙膏與軟毛牙刷,每三個月更換
  • 注意早期徵兆如刷牙流血、牙齦紅腫、牙齒搖動
  • 戒菸,有吸菸者牙周病風險高達10倍
  • 每半年定期接受牙科檢查與洗牙,必要時可縮短為每三個月一次。

透過良好的飲食控制、規律服藥與用心的口腔保養,糖尿病患者不僅能預防牙周病與其他口腔問題,也能進一步穩定血糖,提高整體生活品質。

醫學名詞 :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