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隱翅蟲咬到怎麼辦?隱翅蟲皮膚炎處理方式一次看!

作者 / 張中維藥師

每年4月至10月間,台灣氣候悶熱潮濕,是隱翅蟲大量出沒的高峰期。隱翅蟲其實不會叮咬也不會螫人,但牠們體內含有強烈刺激性毒素「隱翅蟲素(Pederin)」,只要一不小心拍打或壓碎,使得毒素接觸到皮膚,就有可能引發急性接觸性皮膚炎。
這種因隱翅蟲引起的皮膚反應被稱為「隱翅蟲皮膚炎(Paederus dermatitis)」,又名「線狀皮膚炎(dermatitis linearis)」。

為什麼接觸到隱翅蟲會導致皮膚紅腫?

隱翅蟲皮膚炎並不是因為被蟲咬或螫傷,而是接觸到隱翅蟲體內的「隱翅蟲素」所導致。這種毒素是由隱翅蟲體內共生的綠膿桿菌所合成,是一種具有高度刺激性的胺類化合物。

當隱翅蟲在皮膚上被不慎拍打或壓碎時,體內的隱翅蟲素會釋放出來,直接接觸到人體表皮,導致細胞膜受損、蛋白質變性,進而引發強烈的局部發炎反應。

接觸後,常見症狀包括皮膚灼熱、紅腫、刺痛感,並在12至36小時內逐漸出現線狀或片狀紅疹。嚴重者甚至會形成小水泡、糜爛或潰瘍。若未及時清洗與處理,毒素可能會進一步擴散至鄰近部位,或透過手部傳播至臉部、眼睛等敏感區域,甚至引發結膜炎等併發症。

初期症狀通常在接觸後12至36小時內出現,常見表現包括:
  • 線狀或斑片狀紅疹
  • 局部灼痛或刺痛感
  • 小水泡甚至潰爛
  • 約3至4天後傷口開始乾涸,6至7天結痂
  • 約2至3週內可見色素沉澱,通常不會留下疤痕
  • 若毒素被誤觸眼部,可能導致眼瞼皮膚發炎甚至結膜炎

不小心誤觸隱翅蟲怎麼辦?第一時間該如何處理?

當隱翅蟲落在皮膚上時,最重要的是切勿拍打或搓揉。因為一旦將隱翅蟲壓碎,體內的毒素就會直接釋放到皮膚上,快速引發刺激性發炎反應。正確的應對方式是:
  • 輕柔移除蟲體:可用吹氣或輕輕以紙張、衣物引導昆蟲自行離開皮膚,避免任何直接壓迫動作
  • 立即沖洗皮膚:一旦懷疑皮膚與隱翅蟲有接觸,應盡速使用大量清水與肥皂徹底清洗患處,目的是儘早清除附著於皮膚表面的毒素,減少後續發炎反應。
  • 冰敷舒緩不適:清洗後可使用乾淨毛巾包覆冰塊或冷水敷於患處,有助於降低局部發炎反應與灼熱感。

這些緊急處理措施若能在毒素尚未完全滲透皮膚前執行,可顯著減少皮膚細胞受損程度,降低紅腫、水泡與潰爛的風險,也有助於縮短癒合時間與減少色素沉澱的發生機率。

隱翅蟲皮膚炎該如何治療?

當皮膚出現紅疹、水泡或潰爛等疑似隱翅蟲皮膚炎的症狀時,建議儘早就醫診治,以防病情惡化或引發二次感染。目前針對隱翅蟲皮膚炎的主要治療方式為三合一療法(局部類固醇藥膏 + 口服抗組織胺 + 抗生素):
  • 局部類固醇藥膏:降低紅腫、滲出及發炎反應,幫助皮膚組織修復。
  • 口服抗組織胺:減輕灼熱、刺痛與搔癢感。
  • 抗生素治療:考量隱翅蟲體內可能攜帶共生的綠膿桿菌,抗生素有助預防細菌感染。

居家護理建議:

除了醫師處方的藥物治療外,日常生活中的照護亦不可忽視。建議患者遵循以下原則,以減少併發症與後遺症:
  • 保持傷口乾燥清潔:潮濕環境容易滋生細菌,應避免覆蓋過緊的繃帶或長時間浸水。
  • 避免刺破水泡:若水泡自然破裂,可使用抗生素藥膏塗抹,預防細菌感染。
  • 切勿搔抓患部:搔抓容易加劇發炎反應,延長癒合時間,並增加色素沉澱或疤痕形成的風險。
  • 飲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或過敏性食物,如辣椒、酒精、海鮮等,以降低身體整體發炎反應。

透過正確的藥物治療與居家照護,大多數隱翅蟲皮膚炎可在1至2週內逐漸痊癒,惟色素沉澱可能持續數週,需耐心等待皮膚自然代謝修復。

如何預防隱翅蟲皮膚炎?

由於隱翅蟲具有趨光性,夜晚常被燈光吸引飛入室內,因此:
  • 在睡前盡量關閉不必要的燈光,或使用紗窗、蚊帳等阻隔昆蟲進入居家空間
  • 住家若靠近草叢、農田或樹林等潮濕環境,應避免夜間開燈,以降低吸引隱翅蟲靠近的機會。
  • 前往濕地、農田、山區或野外露營時,建議穿著長袖衣物與長褲,並盡量避免裸露皮膚,以降低昆蟲落於身上的機率。
  • 若發現隱翅蟲停留於皮膚,千萬不可拍打或壓碎,應輕輕將其吹走或以紙片引開,並立即以肥皂與清水沖洗接觸部位,防止毒素滲入皮膚造成傷害。

熟悉隱翅蟲的生活習性與傳播途徑,有助於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主動防範。透過環境管理與個人防護,便能大幅降低隱翅蟲皮膚炎的發生率,守護自身與家人的皮膚健康。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