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砒霜中毒 還記得「烏腳病」嗎?

砷(Arsenium)—砒霜(Arsenolite)是也

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譚健民醫師

「砒霜」是一種「劇毒藥」,其形態為白色粉末,呈細毛狀或八面體結
晶,其切面凹凸不平,物理性質為無臭,無味,並可溶於溫水、乙醇、
酸類以及鹼類等溶劑中。「砒霜」一旦加熱,則會發出類似「蒜頭」的
臭味。在中國傳統醫療中,亦曾用「砒霜」來治療某些病症,但事實上
,任何砷化合物皆具有毒性。


「砒霜」的主要成份是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在世界各國
歷史中,「砒霜」常被利用作為「毒殺」他人的用途,如近日媒體亦揭
露拿破崙可能是長期「砒霜」中毒而衍生「胃癌」致死的結論。在臨床
上,急性砒霜中毒大約在三十分至一小時便會出現症狀。在臨床上,服
用一毫克的三氧化二砷即會造成全身性中毒,其最小致死劑量約為二十
毫克(平均為一百至三百毫克)。

事實上,「砷中毒」並不常見,而典型的「砷中毒」的臨床症狀,包括
有心血管衰竭、中樞神經抑制甚至猝死。
中毒的個案亦會呈現急性胃腸
道的症狀,如發出金屬味或蒜頭味的氣息、口乾唇燥、吞嚥困難、噁心
、嘔吐、腹痛、嘔血、腹瀉、血便、肝腫大、猛爆性肝炎、黃疸或是胰
臟炎。少數個案則會呈現心血管的症狀如心律不整,急性腎衰竭、急性
腎小管及間質性腎炎,抑制骨髓功能以及溶血,肺水腫、肺炎或呼吸衰
竭,眩暈、神智不清、抽搐;而中毒者的指甲或許會出現白色的橫紋(
多數在暴露後四至六個星期才出現)。

某些個體在長期接觸砷化合物後,即發生皮膚潰爛,而在半世紀前的台
灣南部西海岸地區的居民(尤其是布袋鎮、北門鄉以及學甲鎮),也因
為長期飲用含砷量偏高的地下深井水,而衍生典型的慢性「砷中毒」的
症狀及表徵,其中包括有下肢麻木感及冷感,最後皮膚形成潰瘍,而衍
生壞疽,更使得皮膚呈現發黑,即俗稱的「烏腳病」,使得罹患者演變
成「間歇性跛行」的病症。此外,砷化合物亦是已知的致癌物之一,除
了皮膚癌外,亦可能使得膀胱癌、食道癌、肺癌、腎癌、肝癌以及大腸
癌的發生率增加。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