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結腸癌?可能是DNA修補基因突變所致

A:

在西方國家結腸癌高居癌症死亡率第二位,在臺灣近年來的統計數據顯示每年新增病例約9000例。一般認為生活型態的西化和結腸癌患者的快速增加有關,但約有百分之二的結腸癌患者是遺傳而來。

最早在1895年Alfred Warthin發現有些家族其成員在年輕時即有罹癌的傾向。他從他的裁縫師的家族史預測他也可能罹癌,1980年代這類癌症家族被定名為Lynch徵候群。Lynch徵候分為二型,第一型為年輕即罹結腸癌,但沒有其他部位癌症,第二型則有其他部位癌症的家族成員,特別是女性生殖器官的癌症。現在我們知道這二型其實是同一種疾病的不同表現。它們都是因為DNA修補基因出現問題的疾病。(DNA的複製是非常精準的,且具有自我校對的能力,但仍有出錯的時候,此時須DNA修補基因的幫忙,它的功能有些像修正液將錯誤的DNA擦掉重寫。如果此DNA修補基因有問題,基因突變的機率將大增,進而造成癌症的形成。)

1993年Lynch徵候群獨特的基因改變被發現,在Lynch徵候群中最常見的DNA修補基因突變為MLH1(33%),MSH2(31%),PMS2 (4%),PMS1(2%)。

帶有和Lynch徵候群相關基因突變的人,在其一生中出現結腸癌的機會約80%,而且發生的年齡較一般人年輕,約42歲左右。其他相關癌症有子宮內膜癌(30-43%),胃癌(20%),肝癌(20%)等。有三分之二的Lynch徵候群,其位置分佈在右側結腸,他們的病理分期也屬較早期,少有淋巴或遠處轉移。在組織切片上,這類癌症細胞分化較差(結構異常),含有較多黏液。且常有淋巴細胞的浸潤等。

如何辨別Lynch徵候群

帶有Lynch徵候群基因異常的病人,其家族具有相當高罹癌率的風險,因此須辨別出來,然而Lynch徵候群在一般結腸癌族群中的比例是很低的,所以大規模的篩檢是不經濟,且沒有效率。有一些定義可以先用來尋找Lynch徵候群家族。

阿姆斯特丹定義:

1.家族中有3個成員以上罹患Lynch徵候群的相關癌症

2.其中一人為其他2成員的一等親

3.連續兩代罹癌

4.其中一人發病年紀小於50歲

5.沒有家族性結腸息肉症的證據

阿姆斯特丹定義相當依賴家族史,但是家族史的獲得並不正確,例如一等親的癌症位置,發病年紀報告的準確率可以高達93-100%,但是二等親報告的正確率則僅有72-85%,且癌症位置常不明。

假如病人的家族史符合阿姆斯特丹定義,潛在的DNA修補基因突變就應尋找出來,但因為受限於分子生物技術的敏感度及DNA修補基因的突變缺乏特異點(hot spot),因此僅約70%的Lynch徵候群家族可以找出突變的基因。假如由病人中找到了突變位置,其他的家人即可作篩檢。而經基因篩檢後的家族成員,若是找不到基因缺損者,那他的癌症風險即相當於一般民眾。

早期篩檢已是降低結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的方法。雖然癌症發生於30歲以前的機會不到百分之五,目前的國際共識是建議Lynch徵候群的家族成員,須儘早於25歲前即施行大腸鏡篩檢。在一項15年期對於Lynch徵候群家族施以大腸鏡篩檢證明結腸瘜肉切除可以降低相當於62%的結腸癌發生率,而癌症死亡率由41%降為18%。因為仍有病人在3年間隔的大腸鏡篩檢出現癌症,因此篩檢週期以兩年為佳。

大腸鏡篩檢及瘜肉切除可以有效降低Lynch徵候群家族的結腸癌發生率,因此預防性結腸切除手術就有待考量,但對於慮病者,無法配合篩檢者無法忍受大腸鏡檢者,預防性手術,即佔有相當角色。在一項遺傳諮詢的統計中,僅17%具Lynch徵候群風險的人願接受預防性手術,而其他的人願接受一輩子大腸鏡檢。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於2005至2006間進行大規模Lynch徵候群篩檢,在561例的結腸癌手術病人中, 其癌組織有41例出現微衛星不穩定現象,佔7.3%,利用DNA定序的方法,發現了13例帶有Lynch徵候群基因異常,約佔所有結腸癌患者的2.3%。這些病患年紀為平均為 51歲,全都小於60歲。右側結腸癌有8例(61%),分化較差,含有較多黏液有5例。 但符合阿姆斯特丹定義的病例僅3例(23%), 根據此結果建議小於60歲的結腸癌患者,如果其癌症的臨床病理特性為右側結腸,分化較差等,應進行Lynch徵候群篩檢。


資料來源:台北榮民總醫院

2009-04-08 14:57:17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