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大腸直腸癌的診斷

A:

根據衛生署統計,大腸直腸癌是臺灣地區主要癌症死亡原因之一。當中大約有90%以上之大腸癌皆由大腸瘜肉惡性變化產生,如能早期檢查發現及治療,五年存活率非常高,超過90%以上。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與飲食、潰瘍性大腸炎、大腸瘜肉及家族性有關係。在臺灣地區,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率在性別上男女相近(歐美及日本則男多於女,約為6:4),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同時如果家屬中曾有大腸直腸癌病史者,其罹患大腸直腸癌之機率比一般人多出數倍之多。

大腸直腸癌患者常見的症狀有:肛門出血、大便習慣改變、便血、便秘、腹脹、裡急後重(解完大便仍想再解)、貧血及體重減輕,末期時或可摸到腫塊。有上述症狀時,就必須接受適當的檢查,尤其是上述症狀持續存在時更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尋找專科醫師檢查,以早期發現病灶。

大腸直腸癌的診斷可透過肛門指診(digital exam)、內視鏡檢查(endoscopy exam)及大便潛血檢查等方式,其中肛門指診可於門診中實施,獲得初步的診斷。內視鏡依檢查的部位不同可區分為「乙狀結腸鏡」及「大腸鏡」兩種。硬式乙狀結腸鏡只能伸入直腸及大腸25公分,軟式乙狀結腸鏡可觀察到60公分,大腸鏡更能探查到盲腸的位置。大腸直腸癌所引起的潰瘍常會因大便排泄時的刺激而出血,紅血球破裂後血紅素就附在糞便中,因此可透過大便潛血檢查發現,此種檢查是做為普查和初檢最好的方法,若連續三次是陰性反應,大約八成以上沒有問題,若呈陽性反應則須進一步檢查,先排除痔瘡或食物等因素引起的潛血反應。

大腸直腸癌的形成與肉食、高脂肪食物、低纖維食物的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所以應注意均衡的飲食,勿只吃高蛋白、膽固醇、脂肪類食物,應多食用高纖維質的蔬菜及水果,如家族中有大腸癌者,需定期接受檢查。遇有大便習慣改變、便中有血、腹部不適、貧血及腹部腫塊等症狀時,要速請醫師診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本文作者:耕莘醫院腸直腸外科 蔡明宏主任
資料來源:耕莘醫訊2009.05

2009-07-13 15:58:45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