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幽門螺旋桿菌與消化道疾病

最近不時有消息靈通的患者拿著健康檢查的報告,滿腹狐疑的問醫師『為什麼我的胃裡有幽門螺旋桿菌?什麼時候進去的怎麼不知道?我沒有感覺到不舒服但要不要治療?會不會有後遺症?』不一而足的問題,讓醫師見識到大眾傳媒的威力,才使得『幽門螺旋桿菌』這近二十年來消化醫學界最大進展的議題由知識變成常識,但也對民眾和媒體的未完全認知而造成恐慌,而感到有必要做完整的澄清與介紹。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會生存在人體胃內的葛蘭氏陰性菌,因為具有特殊的尿素酵素,利用胃內的尿素分解產生氨,而得以在強酸的惡劣環境中悠遊自在!過去因很多學者不相信強酸的胃中有細菌可以生長,因此直到1983年才由澳洲的歇爾和華倫醫師成功分離出來,馬歇爾醫師甚至以身試法服下自己培養的細菌,證實它的確可以造成胃炎!雖然一開始保守的學界仍半信半疑,但不久以後即風起雲湧,形成一股研究的熱潮。

目前已經知道此菌是經過人與人間的口─口或糞─口接觸而感染,是全世界感染率最高的細菌,估計在開發中國家有70-80%的人遭受感染,且大多數在10歲以前得到;已開發國家較低,但以每年1%感染成長,到成年人也有30-40%,而台灣地區則成年人有50%以上皆得過此菌感染。急性感染此菌並無特異症狀,絕大多數的患者都是慢性感染,換言之,若無外力介入,此菌將會『伴你一生』。

值得注意的是感染後,有80-90%終生處於無症狀的胃炎狀態,只有10-15%的人產生消化性潰瘍,1%的人不幸罹患肺癌,更多的人則得到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雖然如此,最近也有學者發現此菌並不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它對胃腸是不好的影響,但對胃賁門和食道卻是有利因子,似乎可減少胃食道逆流疾病的發生。故此菌在人體疾病的角色,大部分是壞的,但也有可能是戲劇中所謂的『半忠奸』或『灰色』人物!

要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幽門桿菌並不難,有很多方法可以檢驗此菌。基本上可分成侵襲性和非侵襲性兩大類,前者是透過胃鏡檢查取得胃切片檢體,進行組織學、尿素酵素測試或培養等以測知有無細菌存在;後者則經由血液、尿液或大便檢查有無細菌抗體,或是服藥後以吹氣測試細菌代謝出來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都可以知道患者有無感染過幽門旋桿菌。需要提醒的是訪間很多廣告或流言誇大其實說『不須做胃鏡也可知道有無胃病』,指的是以非侵襲性的抽血,驗尿或吹氣等測幽門旋桿菌,實際上只能知道有沒有感染細菌,但有沒有潰瘍或更嚴重的胃癌則不清楚。此外因有感染過的人很多,台灣的狀況是2位成人就有可能1位為陽性,但陽性患者如前面所言只有10-15%會產生疾病,因此即使陽性也不用過度恐慌,最好尋求醫師的意見在做處置。

目前醫界的共識是只要有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或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合併幽門旋桿菌感染,則必須接受以抗生素為主的除菌治療。至於佔大多數(80-90%)感染的無症狀胃炎,須不須要治療則仍未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認為反而會加重胃食道逆流,有專家則持治療後或許可預防胃癌的看法,這一部份尚須要將來更多的證據來證實。至於已得到胃癌的患者,在治療胃癌也不會消失,應儘快接受手術或化療等正統療法。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