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腦血管意外

定義

腦血管意外,俗稱腦中風;是指供應腦部的血流受到阻礙,無法供應腦組織的需求。最常見的因素為:血栓、栓塞及出血。

分類

1.缺血型:是由血栓或栓塞引起阻塞,使阻塞部位以下的腦組織缺乏血液供應,導致梗塞或血腫。

2.出血型:是指因高血壓、血管瘤或動靜脈畸型等,使血管破裂形成血腫與血管反射性收縮,造成局部腦組織受壓缺血。

註解:腦組織之梗塞、水腫、缺血及受壓均會影響神經功能,而缺損之程度則隨著病灶位置與大小而有所差異。

導致腦中風的危險因子:

1.高血壓 長期高血壓易導致動脈血管硬化,一旦血 顱內血管硬化壓突然升高,脆弱的血管壁就有可能破裂。
2.心臟疾病
3.糖尿病
4.高膽固醇症
5.紅血球過多症
6.服用口服避孕藥
7.吸煙
8.肥胖
9.情緒上的壓力
10.有中風的家族史(有先天性血管瘤或動靜脈畸型的家族史)
11.年齡 發病率隨年齡增加,好發於45歲以後,且65歲後的發病率則迅速增加
12.藥物濫用
13.先前曾有 "缺血性發作" 是腦中風的危險訊號

註解:缺血性發作的症狀有視力模糊、複視、單側眼盲、偏癱、步態不穩、頭暈目眩、失語、說話不清楚等。症狀的發生是緩慢,通常發生於睡覺時或在剛起床時。發作時間可由數分鐘(2-15分鐘)至數小時(不超過24小時),然後症狀會完全消失。

症狀及評估

1.出血性:通常無任何警訊而突然發生,且與劇烈的活動或激昂的情緒有關。發病時可能會覺得嚴重頭痛,頸部僵硬、嘔吐、局部抽搐、偏癱及喪失意識等,需立即送醫。

2.缺血性:通常出血性腦中風,發生時即倒地不起,而缺血性腦中風則只會出現頸部僵硬、頭暈、想吐、偏癱、口齒不清等症狀。但患者通常都不知道自己已經中風,或是無法清楚說話來表達,這時身邊的親友及同事能不能察覺就是最關鍵的部份。

緊急送醫守則

1.請疑似患者微笑,看兩邊嘴角是否有上揚,若有一邊無法上揚,必須懷疑已發病。

2.請疑似患者閉眼,雙手平舉約5-10秒,若有一隻手往下掉或是無法舉起,必須懷疑已發病。

3.請疑似患者出聲,並完整說出一句話,若無法達成,必須懷疑已發病。

※ 只要有一項無法達到要求,是缺血性中風的機率高達72%,應立即就醫。

診斷檢查

1.電腦斷層:可用來確定出血,梗塞的位置及大小,血管瘤周圍蜘蛛網膜中血塊及不正常之腦室變化。

2.核磁共振:其原理與電腦斷層大致相同,但其解析度更為清晰,很細微的部份也能看的很清楚。

3.血管攝影:可用來顯示血管瘤,動靜脈畸型周圍的宿流供應情形,及是否發生阻塞情形。

治療

1.藥物治療

.抗高血壓藥物與利尿劑 :針對出血型中風及有高血壓之個案可用以控制血壓,但應避免低血壓。

.抗凝血劑:使用於缺血型腦中風者,預防再次栓塞。

.抗纖維蛋白溶解劑:使用於血管瘤破裂造成的腦血管意外,以減輕血塊分解得速度,預防再出血。

.鈣離子阻斷劑:可促使平滑肌鬆弛,擴張血管,減少或緩解局部缺血情況。

.降腦壓藥物:若病灶範圍變大,預期會有顱內壓增加或病患已有顱內壓增加之徵兆,則可使用降腦壓藥物,使用期限視個案決定。

2.手術治療

對於出血型腦中風是否需要開刀,應視病人臨床昏迷指數、出血範圍大小及部位而定。通常採用顱骨切開術取出血塊,若是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型,則將其根部或頸部用血管夾夾起。若是顱內壓力居高不下,則考慮採用顱骨切除術,取下一小塊顱骨,以達到減壓之目的。

護理措施及日常生活照護

1.一般物理治療(即復健);若個案為兩側癱瘓或單側偏癱者則每日為個案做四次被動性的全關節運動,以維持肌肉張力,並預防肌肉骨骼變形。

2.每兩小時翻身一次,以預防壓瘡。

3.與患者說話原則: 勿大聲叫喊、由簡入繁、說話速度放慢、內容要具體、必要時加上手勢、勿太快轉疑話題。

4.對於意識混亂者,可在其環境中放置日曆、收音機、家人的照片等,協助其恢復定向感。

5.當個案重新學習生活技巧時,應提供一隱私的環境,以維護其自尊。

6.家庭環境之調整與安排:一切需以病患之方便為原則:地上勿放置會滑動的地毯、地面保持清潔乾燥、浴室及廁所均應裝設扶把及止滑墊、床腳下應裝設小燈、讓患者單獨住在一個樓層,應有人在旁隨時照護。

7.家屬應學會患者何時服藥、服藥的劑量與途徑、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等。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