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現代常見的文明病—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認知及處理

文/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家醫科醫師 譚健民醫師

根據生理學研究,「疲勞」是一種正常而主觀性的生理反應,但在適當休息後都會恢復疲勞。但某些時候,個體所主訴持續時間一般較長的「慢性疲勞」狀態,無法在短時間休息而得到緩解,則這些疲勞病症便稱之為「慢性疲勞症候群」,但「慢性疲勞症候群」必須要排除其他慢性疾病所引起的疲倦症狀,其中包括有癌症、心肺疾病、風濕性疾病、精神疾病(憂鬱症)、各種感染症、內分泌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甚至藥物的副作用,慢性疲勞症候群亦常伴隨肌肉疼痛(主要以頸胸部肌肉為主)的症狀。

事實上,在1980年初有一群所謂的Yuppie人口群(即重視生活品味的上班族),尤其是年齡層在30歲至40歲的女性上班族,其常以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疲勞為主訴來就診,但醫生總是找不出其致病原因,因而稱這一症狀群為「雅皮士感冒」(Yuppie flu);往後,這種慢性疲勞症候群在臨床上亦以「神經衰弱症」、「肌肉疼痛性腦髓炎」、「病毒感染後疲勞症候群」甚至「免疫功能失調症候群」稱之。

根據一項非正式的統計,在臨床上以「疲勞」為主訴的人口群約占25%,其中疲勞症狀持續六個月以上者亦在2~4%之間,而符合「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診斷定義者約占0.2%左右。就以美國而言,有25%的成年人有持續兩星期以上的疲勞,其中50~65%是找不到任何原因的;而美國每10萬人中約有兩百人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罹患者以女性較多,其發病年齡平均在30歲上下,但年輕人發病率則遠較成年人為低。在日常生活中,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與長期工作緊張、競爭壓力大、生活事件影響以及長時間處於疲勞狀態有關;而中等收入人員以及低收入者的罹患率較多;此外,某些特殊族群如電腦軟體設計人員、醫護人員、長期生活不規律者亦容易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

基本上,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證據指出「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原因,而在過去的臨床經歷中,有些臨床醫師認為「慢性疲勞症候群」導源於病毒感染(尤其是EB病毒感染)、免疫系統障礙、內分泌失調、姿態性低血壓、營養缺乏或失調(尤其是B族維他命缺乏)、必需脂肪酸缺乏、血中色氨酸改變,但卻無法以上述任何原因來說明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衍生;總之,「慢性疲勞症候群」是多因性的疾病。

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臨床上「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診斷必須符合以下的主要標準以及四項次要標準;其中主要標準是指新近發生而無法用其他疾病或已知原因解釋的「慢性疲勞」症狀,持續達六個月以上者、疲勞並非是因過度工作勞累而衍生,也不會因休息而得以改善者。再者,次要標準則包括短暫記憶力喪失、注意力不集中、喉嚨疼痛、嚴重胸痛(甚至會被懷疑為心肌缺血)、頸部或是腋下淋巴結壓痛、肌肉疼痛、非發炎性關節疼痛、體重增加或減輕、多關節疼痛、頭痛、盜汗、神經性厭食、脈搏加快、睡眠障礙、腹瀉與便祕交替出現以及活動後疲倦持續超過二十四小時者。

由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治療絕大部份採取症狀治療,即以緩解病患相關症狀為主,以恢復病患發病前的活動功能為目標,而在長期追蹤檢查治療中,由於其復原速度較為緩慢,因此常常導致病患更加疲倦甚至對於醫療產生挫折感。因此,在慢性疲勞症候群的長期治療中,良好充分的醫病溝通以及信賴是很重要。

此外,適當持之以恆的運動如游泳、體操、瑜珈、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選擇,亦可以輔佐以按摩、針灸、或溫泉浴及腹式呼吸等自我放鬆的活動,但主要以不增加病患現有的疲勞為原則。

基本上,病患及家屬亦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凡事量力而為全力以赴,才不會使疲勞症狀惡化;而家屬對於病患疾病的認知及精神上的慰藉,給與病患同理心的支持及心靈上的安頓,更可減輕疾病對於家庭生活的影響及衝擊。

藥物治療方面則包括有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抗焦慮及抗憂鬱藥物甚至抗過敏藥物(但千萬不要因藥物的副作用而加重疲勞的症狀)、B族維他命(尤其是維他命B6)、必需脂肪酸以及戒菸減肥也是很重要的。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

作者簡介:
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中心診所醫院家醫科主任
中華民國旅行業經理人協會首席醫療顧問
三商美邦人壽北區部 首席醫療顧問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線上諮詢醫師
家庭醫學科(著重於臨床預防保健規劃工作)
旅遊醫學科(旅遊前的健康規劃)
老年醫學科(成年人慢性病的診治)
肝膽胃腸科(肝膽胃腸疾病如肝炎、肝硬化、消化性潰瘍)
保險醫學科(協同壽險從業員提供壽險客戶實質的家庭醫師服務的觀念)

譚健民醫師醫療服務網棧 www.tam.idv.tw
本文作者【譚健民醫師】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