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與二尖瓣和平共存 接受它為身體無形的缺陷!

黃小姐二十七歲,身材嬌小,卻是家六七人公司的老闆。三個月前,突然感到胸悶不適,剛開始並不以為意。之後,陸續出現全身倦怠、失眠及焦慮等症狀,嚴重影響到工作。求助於診所,醫生安慰她:「工作壓力太大了,多休息就好。」並開了些鎮靜劑。服藥後症狀雖略減,卻全身乏力想睡覺,根本不能工作。於是,她自行停用藥物,之後感覺胸痛且頻率愈來愈頻繁,也愈來愈厲害。她再求助於其他診所醫師,醫師還是說:「沒關係。」明明痛得要命,醫生還說沒關係?且幾次治療下來效果也不理想,她開始有些鬱卒無奈。有幾次甚至痛得幾乎昏倒,被同事送到醫院掛急診。但安排的X光檢查、心電圖和驗血報告還是正常,找不到什麼毛病,最後被轉介到心臟科門診。心臟超音波檢查結果是二尖瓣脫垂合併輕度閉鎖不全。

於是,一連串的問題來了。

「醫師,什麼是二尖瓣?什麼是二尖瓣脫垂?會有什麼症狀? 」

「二尖瓣脫垂會不會遺傳? 」

「天啊 !我還這麼年輕,怎麼會得心臟病?」

「醫生,這種病會不會有危險?我能不能運動?能不能生小孩? 」

「這種病怎麼治療呢?要不要開刀?會不會好呢? 」

以上這些問題是門診二尖瓣脫垂病患最常問的問題。是不是真如醫師所說的沒關係呢?

要瞭解二尖瓣脫垂是什麼,首先要瞭解心臟的結構。心臟內有如房子隔間成左右心房及左右心室等四個腔室。心房和心室之間有瓣膜隔開,其功能類似溝通房間之間的門板,因只能前推不能後拉,所以可以管制血流的單向流動,不至於逆流。二尖瓣即存在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因形似僧侶頂戴的船行帽,故又名僧帽瓣。在心舒張期,心房的血流經過打開的二尖瓣流入左心室。當左心室腔被來自左心房的血流填充滿了,進入收縮期時,二尖瓣會自動關閉,使血流可以順利由左心室送出至主動脈周流全身,不會又經由二尖瓣逆流回左心房。

二尖瓣脫垂即是因先天或後天的因素,使二尖瓣外環(相當於門框)擴大,造成二尖瓣相對變小(即門框大於門板),無法密合而部分垂掉入左心房,或二尖瓣本身產生退化性的黏液樣變化或變得太長(即門板大於門框),使二尖瓣在關閉時會有部分被硬擠進左心房,形成所謂的二尖瓣脫垂。

據統計約有5-10%的人口有二尖瓣脫垂,成因不明,絕大多數與先天遺傳有關。女性比男性多,約3比1。大部分病人沒有症狀,多因體檢或其他疾病檢查時才發現二尖瓣脫垂。有症狀者,多在年輕時即出現下列至少兩種以上的症狀。包括:胸痛、心悸、倦怠、氣促、頭暈、失眠、焦慮、恐慌、甚至暈厥等。這些症狀並非源自心臟,而是由於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所造成的症候群。所以又有人稱之為自律神經失調症候群。二尖瓣脫垂其實也只是上述症候群中的另一種癥像,與其他症狀並無因果關係。

部分病人其二尖瓣因無法緊密閉合,導致左心室收縮時,部分的血流逆向回流到左心房,臨床上稱為二尖瓣閉鎖不全。二尖瓣脫垂除併發瓣閉鎖不全,導致左心房擴大外,亦可能引起年輕型中風、感染性心內膜炎甚或猝死,不可不慎。

二尖瓣脫垂的診斷除臨床聽診可聽到特殊的喀答聲或雜音外,心電圖與胸部X-光較無診斷價值。最重要的檢查還是要靠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除可見二尖瓣脫垂外,還可偵測是否有二尖瓣閉鎖不全,或合併其他相關疾病如風濕性心臟病或缺血性心臟病等。

臨床上所見二尖瓣脫垂病患,其症狀頻率、發作時間、誘發因素和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有些人數週發作一次,有些人則數個月甚至數年才發作一次。有些人症狀會持續一兩天,有些人則維持數週之久。其誘發因素更是五花八門,有:感冒、月經來潮、情緒刺激、睡眠不足、延誤正餐、過度疲累、從事以前沒有經歷過的體能活動、久居乾熱封閉空間、過度流汗水分不足或吸食菸酒咖啡藥物等刺激物。大部分病人都能能忍受這些症狀。少部分則嚴重難耐,甚至痛不欲生,而頻頻進出急診室,忙壞了急診醫師,自己的生活步調也因而大亂,陷入所謂的生活危機。因極度胸痛,被醫師診斷為心絞痛而做心導管者,亦時有所聞。但真正因生命危機而致死者,則極其少見。

藥物只能症狀治療,不能根除二尖瓣脫垂。而手術也只能適用於合併嚴重的二尖瓣閉鎖不全損及心臟功能或感染性心內膜炎者,對上述症狀的解除也是沒有幫助。所幸,臨床上真正須要手術的病例相當的少見,且大部分病人都能藉由藥物得到或多或少的緩解。至於病患本身也要有與之和平共存的體認,接受它為身體另一種無形的缺陷。

民眾若有上述症狀,懷疑自己是否有二尖瓣脫垂,應找心臟科醫師評估。若心臟超音波檢查確診為二尖瓣脫垂,在生活上應留意有哪些狀況會誘發自己的症狀發作,並極力避免這些狀況的發生,另配合醫師處方用藥,大多數的症狀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若同時合併中度以上的閉鎖不全,在接受侵襲性手術或拔牙時應提醒您的醫師,是否須要使用預防性抗生素,減少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發生。除非合併嚴重的閉鎖不全,影響心臟功能,絕大部分病人都可生小孩。至於運動是不是會有危險性,目前仍見仁見智。若運動會有症狀發生,可就教您的心臟科醫師,請其評估是否可從事何種運動。
本文作者【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林明仁醫師】
本文由【衛生署台南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