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健康KABINAI─改善女性難於啟齒的「白帶」問題

中醫小百科「白帶」

婦女從陰道流出量少微覺濕潤的黏液,透明無色或淡白無異味,是器官組織正常潤滑液分泌物,在月經前及排卵期或妊娠初期稍有增多,此屬正常現象。如量多、綿綿不絕,有色或有異味,即為帶下。帶下病臨床以白帶、黃帶為多見,赤、黑帶亦有之。但赤、黑帶並非單純帶下,一般是帶下兼漏下或生殖道炎症、出血混合而成。

中醫帶下病,則以體虛、炎症、菌病為三大主因

【脾腎兩虛】臨床常見本症帶下,脾腎虛寒痰濕越重則帶下越甚。危重者狀如崩沖,故名「白崩」,水下如注站立片刻水濕可沿大腿滑泄而下。病情愈重則濃物愈多,熱化愈熾者色愈黃、質也愈濃,痰濕重者質愈黏膩。甚者外陰部有黏膠狀排泄物,但不搔癢。

【生殖系發炎】輕度炎症、陰道黏膜受損者,見帶下無色如水樣或如淡乳水狀,略帶腥味,量或多或少不定,乾後微見斑漬。檢視陰道黏膜色微紅、子宮頸微紅(都是輕度發炎與糜爛證象)。

濕熱、嚴重糜爛等各症,共同見證是帶下色黃或淡黃,重則色褐或近紫,質粘濁,似血非血,或紅白兼雜,稱「赤白帶」。淋漓不止量或多或少不定,其氣穢臭、陰部瘙癢、甚者陰痛、分泌物呈豆渣樣,痰濕重者質愈黏膩。

【細菌感染】因細菌感染的帶下病,一般有普通的感染、念珠菌感染、陰道滴蟲感染、黴菌感染等為最常見。至於淋病細菌與其他性病細菌感染,都可能造成帶下病,但不屬本帶下病治療範圍。細菌感染,也是白帶的一大成因。

普通的感染,是指感染的細菌是一般性的,隨時可見的,不是很頑劣的菌類,最常見者如酵母菌。證狀如內陰輕度發炎,並常併見於各型帶下病中出現。

【陰道滴蟲感染】感染後證見帶下呈灰色或黃綠色、質稀薄帶泡沫、量或多或少不定、惡臭、伴有不劇烈的陰道和陰部瘙癢感。若有感染宜夫婦同時治療。治方用八味帶下方。此症懷孕婦人感染的比率很高(由於妊娠中的陰道分泌物適合其生存繁殖)。

【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性極頑劣,傳染途經廣,可由性交、雙手、衣物、澡廁、或各種用具傳染。並以陰部濕濁環境最易孳生繁殖,這種搔癢感極為強烈,是念珠菌感染最具典型之症狀。檢視常會發現陰部有明顯的抓痕、紅腫、陰部痛疼。主要是因病人瘙難忍,而去搔抓因而引起發炎。

【其他】白淫由下陰部流的黏液,量多無色或微白,質稀味腥,男為滑精女稱白淫。多因房事過度或體虛而致、有腎陽虛不固攝、或下焦濕熱,欲火妄動所致。治先與固澀為主,而下焦濕熱者宜清熱去濕,陽虛者宜補氣助陽升提,此症不屬帶下病治療範圍,須慎審之別之。可用金鎖固精丸治之。

帶下病在婦科並不是佔著很重要的疾患,但卻是很普遍很棘手、很難纏的疾病,每位婦女幾乎曾經被困擾過。帶下病的根治並不難,傳統中醫概以五臟內因辨證論治;而西醫概以菌病,發炎著手。由於帶下病的患者,常常是菌病發炎、伴以五臟內因體虛而致病。所以治療時應著重消炎殺菌中兼以補虛固本,以期標本兼治。
本文作者:杜旻峰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