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臨床研究第二代抗精神病用藥進步,醫療品質再提升!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容易反覆發作的慢性精神疾病,造成病患的日常生活與社會功能逐漸退化,大多數精神科的住院病人都是罹患此一疾病。病患家屬往往必須付出相當多的心力來照顧病患,而病患經濟生產能力的下降與醫療費用的支出也形成整體社會的負擔。

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於1970年代問世之後,精神分裂症病患在妄想、幻覺等症狀方面已可達成相當程度的控制,減少急性住院的次數、縮短住院時間。但是這一類藥物有不少副作用,例如:運動協調功能失調(急性錐體外徑症狀、遲發性運動失調)、性功能障礙等,讓許多病患難以忍受,因而降低配合服藥的意願。此外,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對於病患的生活與社會功能,也缺乏明顯的療效。

1990年代以後,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陸續開發出來。歐美各國的研究發現,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除了在急性症狀方面具有與第一代藥物相似甚至更好的療效之外,對社會功能的退化也有相當的改善,而且較少出現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提高病患對藥物的接受度,減少治療中斷,間接提高復健治療的成果。世界精神醫學會(WPA)已在2002年建議將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當作精神分裂症用藥的第一線選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過去十餘年間進行許多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基礎及臨床研究,成果發表於多種世界一流的醫學期刊上。民國93年底,松德院區(原臺北市立療養院)針對住院病人進行一項全面性的調查,結果顯示將近一半(49.3%)的精神分裂症住院病患接受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同一時期其他國家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使用率,歐美國家約26%到52%;在亞洲地區,新加坡為3.6%,日本為21.5%,韓國為27.1%,香港為35.2%,中國為51.3%。此外,松德院區的調查也發現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病患需要額外使用抗副作用藥物的比率,明顯地較服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的病患減少。綜上所述,顯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在精神病用藥方面與其他先進國家並駕齊驅,並且提升了精神病患的醫療照護品質。
本文作者:精神科方勇駿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