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首開「檳榔門診」口腔黏膜病變不論顏色時間只論變化!

陳先生,僅19歲,加入檳榔族兩個月,近來卻發現張口困難,口腔黏膜變白,經切片檢查證實為白斑症,冷凍治療後已獲改善。依行政院衛生署資料台灣吃檳榔人口已超過280萬人,過去多侷限於東、南部鄉村、年長、勞動族群,但近年來已有年輕化,職業異雜化,及地區普及化的現象。據統計台北市男性具有吃檳榔習慣者即約佔5.7%,而嚼食檳榔與口腔癌前病變,及口腔癌發生率均被證實有密切關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牙科醫療部主任陳立愷表示,一般民間檳榔吃法有兩種:(1)將檳榔剖開中間夾荖花、石灰 (2)將荖葉塗上石灰再包檳榔。據研究檳榔含有檳榔素及檳榔鹼,都會使細胞發生突變,另外石灰使口腔環境變鹼性,PH高達9.5,促使釋放自由基,引起黏膜變性;而檳榔子的成分亞硝基胺化合物和荖葉的黃樟素也都是被公認的致癌物。不論那種吃法,因各項成分相互加成影響,皆易生成口腔病變。

陳立愷醫師說,嚼食檳榔最易誘發(1)牙齒磨損(2)牙齒動搖(3)白斑、紅斑或黏膜潰爛(4)黏膜下纖維化(5)疣狀增生(6)口腔癌。目前口腔癌在十大癌症死亡率在男性佔第四位,在所有癌症死亡率佔第六位,比起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的子宮頸癌治癒率反而較差,主要原因是未及早診斷發現。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牙科醫療部已於8月8日起於中興、和平、仁愛、婦幼、忠孝六個院區同步開設「檳榔門診」,提供嗜嚼檳榔市民最好的口腔醫療服務,對象為有嚼食檳榔習慣者及懷疑口腔黏膜有異常之病友。此次口腔檢查包括硬組織和軟組織兩部分,硬組織除牙齒尚有齒槽骨和顎骨,後者則包括牙齦、舌部和口腔黏膜。陳立愷醫師說,如果發現黏膜變白、變紅、且無法抹去,都是警訊;臨床上,一般人常誤以為黏膜愈紅愈健康,而忽略了罹癌的可能性,一般白斑的變異性發生率約4%∼5%,而紅斑變異發生率則高達四成,更不可輕忽。如平時有吃檳榔、抽煙或喝酒習慣,就要更加小心「口腔癌前病變」。再如黏膜潰瘍超過二星期,摸起來又有硬的感覺,就要留意「癌症就在你身邊」!另外紅唇族常見的口腔黏膜下纖維化,也可透過口腔檢查提早預防和治療。

市立聯合醫院與陽明大學建教合作後,牙科醫療部特聘陽明大學口腔生物研究所所長張國威教授,及口腔外科專科醫師柯文昌,共同參與「檳榔門診」服務市民。另忠孝院區護理科並配合成立檳榔危害健康防治小組,與戒菸班配合,由支持團體給予系列衛教,所以檳榔門診包括「看診」、「口腔檢查」、「甲苯胺藍試劑檢查(Toluidine Blue)」、及「衛教」。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牙科醫療部除開設檳榔特別門診外,並於8月8日起至8月31日止為市民舉行「快速通關」免費口腔檢查。市民朋友前往聯合醫院任何一個院區牙科均可憑身分證,免健保卡,免掛號費接受檢查。提醒為了及早發現病灶,請子女鼓勵父親、朋友相邀朋友張開尊口接受口腔檢查,不但可預防各種牙齒病變,還能及早發現口腔疾病,確保健康。但民眾應提高警覺避免食用檳榔、菸、酒等刺激性或致癌性飲食才是根本之道。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