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衝出「逆境」鼓起勇氣許一個未來,談自我保護的暴怒!

2006心靈影展影評        片名:衝出逆境 (Anthone Fisher)
              導演及主演:丹佐華盛頓, 2002年, 美國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 許欣偉主治醫師

安東費雪是一名美國海軍水手,一個平日沉靜的黑人青年。他多次因小事突發攻擊同袍,故被上級強制要求接受精神科醫官傑瑞米.戴凡波的評估。安東內心對此深感抗拒,最初幾次會晤都沉默以對,但戴凡波醫師仍堅定而耐心地等待著。

某日,安東終於開口。於是觀眾終於逐漸了解深埋在安東內心的殘酷往事:他出生在獄中,母親是受刑人,父親在他出生前兩個月被槍殺;他在孤兒院住了兩年後被收養,卻被寄養家庭的母親暴力虐待及口語羞辱,這個家庭的姊姊又對其性侵害;青春期的他目睹童年摯友在搶劫時慘遭射殺。隨著安東一點一滴地訴說,他的內在世界也悄然地發生一些變化……。

嚴格來說,電影中的主人翁安東其精神狀態並非典型狹義的「創傷後壓力疾患」,而是一種「陣發性暴怒」的衝動控制力障礙。由於童年恰是人格形塑的時期,而且和照顧者之間的依附關係所帶來的安全感,是人格發展的基石,因此兒童所經歷的創傷事件,特別是像本片所描述地反覆發生的虐待,對心智相當具有破壞力,可能導致人格層面的異常,例如已有研究顯示「邊緣型人格疾患」與「多重人格疾患」與兒童時期嚴重創傷史有關。

自我保護的暴怒 可能有多重原因

雖然安東的情形尚且不到人格疾患的程度,反覆迸發的憤怒卻已對其人際互動及職業前途產生影響。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檢視,他的暴怒應為多重因素的綜合展現:對他來說暴怒是一種自我保護,只有暴力才能維繫自己的安全和尊嚴;暴怒可能是「認同攻擊者」的表徵,因寄養家庭對待他的方式更加暴烈;暴怒可以宣洩某種溝通無望的挫折感;暴怒也可能源自於小男孩成長過程中父親的完全缺席,導致其男性特質的扭曲變貌。

心理創傷「談話治療」居重要角色

或許有人會興起一個疑問:在這個生物精神醫學當道的時代,片中的「談話治療」是否落伍了?藥物治療的效果豈非更快?目前的最新觀念是,雖然藥物可以改善創傷倖存者的焦慮、憂鬱、失眠等症狀,然而要想徹底治療心理創傷的核心議題,談話式的心理治療仍位居最重要角色。

2005年3月出版的英國國家臨床指引業已明訂,「創傷後壓力疾患」的處理必須以心理治療為主。當然,回想這些創傷事件的痛苦,絕非筆墨所能形容,因此每個人肯定都不想去碰觸這些記憶,且刻意壓抑伴隨的情緒,並儘量迴避相關的情境。但是這樣的處理模式,彷彿將創傷經驗封存在意識的冰庫中,其中的椎心傷痛也隨之凍結,最終沒有改變和轉化的可能,反倒讓創傷的負面影響藉此長存下去。

要走出創傷,就必須在一個自己覺得放心的情境之下,嘗試回溯並表達出創傷經驗,而這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也必定是一條非常艱辛的漫漫長路。但請鼓起勇氣,將逆境留在過往雲煙之中,並替未來點燃一絲希望吧。


本文已刊載於2006/04/11 民生報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