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新生兒的隱形殺手─B型鏈球菌不治療,恐留下後遺症!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胡逸然
  臺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才剛滿三個月大的高小妹妹,五天前因為發燒,家人帶她去診所看診,但是使用口服藥後,症狀並無改善,而且除了持續發燒以外,逐漸出現活動力減低、喝奶量減少、哭鬧不安、小便量減少及左側腿部肌肉張力變低等症狀,在門診就醫後,被安排住院,接受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檢查後發現,高小妹妹血液細菌培養,顯示有B型鏈球菌的感染,腦脊髓液的細菌培養檢查,則並沒有B型鏈球菌落的產生。另外,左側髖關節則懷疑有細菌經由血液傳播,造成之關節或骨骼發炎,於住院期間也安排X光攝影,超音波以及核磁共振掃描的檢查;在醫護人員悉心照護下,經過抗生素治療後,目前高小妹妹的復原情形良好,喝奶量也有顯著進步,等待完整的療程結束後,將可以順利出院,後續將會安排至門診持續追蹤她的神經學發展狀況。

B型鏈球菌是什麼?

B型鏈球菌是革藍氏陽性菌的一種,常常會存在於人體的腸胃道、產道和泌尿道,大約有四分之一的育齡婦女身上帶有B型鏈球菌菌落。

為什麼新生兒會受到B型鏈球菌感染?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胡逸然說,身上帶有B型鏈球菌菌落的準媽媽們,絕大多數沒有症狀,但是卻有一半的新生兒會在生產過程中,經過產道的時候得到此菌,新生兒感染後的發病率為1∼2%左右;另外則有極少數的新生兒是在子宮內的時候,即經由胎盤的血流受到感染。

目前研究發現,容易發生新生兒感染B型鏈球菌的危險因子,除了孕婦本身在產道或泌尿道帶有菌落外,還包括:準媽媽發燒、早期破水超過18個小時、早產、孕婦小於20歲、以及上一胎的寶寶發生過B型鏈球菌感染之孕婦。

新生兒B型鏈球菌感染會有哪些症狀?

他指出,新生兒受B型鏈球菌感染後,可能為早發性感染,於七天內即發病,或者為晚發性感染,即於超過七天之後才發病。發病的小寶寶,可能出現的症狀輕重不一,呼吸會比較費力、喝奶量減少、嘔吐、嗜睡或不安、體溫過低或過高等等,並且有可能進展到產生呼吸窘迫、肺炎、腦膜炎,或是敗血症的臨床表現,致死率可以高達20∼40%,而存活的寶寶當中,也有將近一半的人,最終仍留下神經學的後遺症。

治療新生兒B型鏈球菌感染,是根據細菌培養結果,給予有效的抗生素,完整的治療療程結束後,仍需長期追蹤聽力、視力、行為、語言及神經學發展。

如何預防小寶寶受到B型鏈球菌感染?

醫學研究顯示,身上有B型鏈球菌落的準媽媽,如果接受有效抗生素治療,即可減少新生兒被感染的機會。美國疾病管制局已經建議所有孕婦,應於懷孕35∼37週間,接受陰道和肛門直腸的B型鏈球菌篩檢,並給予篩檢陽性的準媽媽們,在分娩前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另外,來不及做篩檢就已經生產孕婦,則根據危險因子的有無,分別對新生兒作不同處理。臺灣目前也開始推廣孕婦接受B型鏈球菌篩檢,以預防國內新生兒發生B型鏈球菌感染。

孕婦接受B型鏈球菌的篩檢與預防性抗生素治療,有助於減少新生兒於生產過程中,受到B型鏈球菌之感染機會,同時也沒有明顯副作用。不過,目前健保尚未將這項篩檢納入給付項目,準爸爸準媽媽在進行常規產檢時,可以再次詳細詢問您的產科醫師,有關這方面的資訊。多一分瞭解,可減輕您的焦慮,降低小寶貝風險,以期能使我們的下一代更健康快樂成長。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