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B型肝炎療法新趨勢:抑制病毒及減低抗藥性!

在台灣,約有三百萬名B型肝炎帶原者,相當於每8人就有一人,而慢性B型肝炎是造成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B肝醫療策進會台灣分會發表「百萬肝淨工程」,強調民眾應了解B肝病毒量多寡與未來肝硬化及肝癌發生機會之密切關係,且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之發展趨勢亦已著重於抑制病毒複製及減低抗藥性產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有超過五十萬人死於原發性肝癌,而多達80%的原發性肝癌是由慢性B型肝炎所引起,約四億B型肝炎病毒帶原人口中有75%在亞洲。B肝醫療策進會亞太指導委員會主席廖運範教授指出,肝臟疾病是威脅國人生命的頭號殺手,全世界每天有2700人、每小時有114人、每分鐘有2人死於B型肝炎所引起的肝臟疾病。

B肝醫療策進會台灣分會會長暨成功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張定宗教授表示,抑制病毒複製是減少或預防肝臟受損和病程發展的重要關鍵,因此,B肝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消除或永久抑制B型肝炎病毒。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最近研究報導指出,血液B肝病毒量超過105 copies/mL時,罹患肝臟疾病的機率便大為增加,若B型肝炎病患血液中帶有較高的B型肝炎病毒量,且持續未治療者,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機率也就越高,顯示B肝病毒量的多寡與肝硬化、肝癌有極大的關係。

張定宗教授進一步說明,據統計,約90%的成人在感染B型肝炎病毒(HBV)後會自行痊癒,但有5-10%的人無法清除病毒而感染慢性肝炎,甚至罹患肝硬化及肝癌,因此B肝療法也朝向抑制病毒複製發展,以最新B肝口服藥物Entecavir的跨國臨床實驗研究證實,相較於最普遍使用的干安能(Lamivudine),Entecavir可以有效降低B肝病毒量到無法偵測的濃度(定義為低於300 copies/mL),以最新完成的96週臨床數據顯示,未曾接受過核?治療的HBeAg陽性患者,有高達80%達到病毒量檢測不到的程度。

B肝醫療策進會台灣分會會員暨長庚紀念醫院基隆分院內科教授簡榮南表示,抗藥性是許多B肝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的困擾,現行B型肝炎治療都是藉由抑制病毒複製、甚至清除病毒感染來停止肝臟發炎的進行,但如果在服藥的過程中,患者體內的B肝病毒量高居不下卻仍持續服藥,就容易產生病毒突變而導致抗藥性產生。

簡榮南教授指出B型肝炎口服抗病毒藥物一共有三種:干安能、干適能、Entecavir;根據病患服用藥物後的統計資料顯示,干安能和干適能都會產生抗藥性的問題,以最常使用的干安能來說,第一年約有20%的患者產生抗藥性,第二年40%,到第四年時更有高達70%的人會碰到抗藥性的問題;而干適能使用的第一年抗藥性雖為0%,但第二年時抗藥性為3%、第三年11%,到第四年時抗藥性大幅提升為18%。即將於國內上市的第三種抗B肝病毒藥物 - Entecavir在抗藥性的防止上則有突破性的發展,以臨床數據顯示,未曾接受過核肝酸同質物治療的HBeAg陽性患者,使用Entecavir兩年後都沒有出現抗藥性。

24歲的研究生林先生是B型肝炎患者,林先生表示,從國中即知道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但一直沒有特別關心,直到大學某段時間覺得特別容易疲憊,檢查之後才知道肝臟已經發炎,隨即使用最新的口服抗病毒藥進行治療,四年的療程結束,B型肝炎e抗原轉為陰性,B肝病毒量已降到無法偵測的濃度,降低了未來發生嚴重肝臟疾病的機會。

張定宗教授解釋,林先生在很年輕的時候即發現肝臟有異常且接受正確治療,當病毒複製被抑制後,B型肝炎e抗原轉為陰性,再復發的機率就不高;若忽略治療,讓肝臟持續發炎,則可能在中年發生肝硬化或甚至肝癌,可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張定宗教授強調,若已知自己病毒量過高的患者,同時發炎,則需經過醫師診療,評估是否給予服用抗B肝病毒藥物,降低B肝病毒量,改善肝臟發炎;即將接受治療的患者或已經開始治療的患者且產生抗藥性的患者,即將正式在台上市的Entecavir可提供B肝患者多一種選擇。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