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美食當前,食指大動:腦部研究減重者的破功原因!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 鄭雅薇

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與美國芝加哥大學最新完成的一項研究顯示,美食當前確實會令人食指大動,顯示一個人的食欲會受別人影響,難怪減重中的人,很容易受美食節目吸而破功。研究小組還將進一步探討,肥胖和厭食症患者,是否因為控制食欲的腦神經出了問題,造成有偏差的進食行為。

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合作完成一個功能性核磁共振掃瞄(fMRI)研究,請一群正常體重卻愛吃美式速食年輕人,除了水以外都不進食至少12個小時後,看別人的手去拿美味的食物(如漢堡、可樂),及形狀、顏色相符的日常用品(如海綿、蠟燭)時,接受腦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瞄,然後讓這群年輕人在研究室裡飽餐一頓,再看別人用手去拿美味的食物時,接受腦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瞄。

為了弭除順序干擾,再找來一群也是正常體重、愛吃速食的年輕人,也請他們不進食一段時間,但是,先讓這群年輕人飽餐一頓後,再看別人的手去拿美味的食物及形狀、顏色相符的日常用品時,接受腦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瞄,重覆兩次。

總共有兩組受試者依序為:饑餓—飽食組、飽食—飽食組,各接受兩次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掃瞄,藉此比較兩次掃瞄影像。

檢視兩組差異,結果發現在饑餓—飽食組中,受測者饑餓時,看到美味的食物本身,杏仁核血氧濃度就會增加,看到別人用手去拿食物,不只是杏仁核,還有大腦前運動皮質的血氧濃度也會增強,當人們吃飽後,這兩個腦部區域的血氧濃度就變弱許多。

相反地,在飽食—飽食組,杏仁核和前運動皮質的血氧濃度,比較兩次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掃瞄,則沒有明顯的變化。整合這兩組受試者表現,可支持杏仁核和前運動皮質的血氧濃度變化,源自於受試者饑餓狀態改變。同時我們也發現,隨著受試者口頭表達的食慾強度越強(從一點都不餓,到餓得不得了!),不論是杏仁核,還是前運動皮質,其血氧濃度變化都跟著越強。根據過去研究,杏仁核跟食慾有關。前運動皮質活化,則與動作執行相關,表示受測者準備要“出手”去拿。

該研究推論,人們的食慾是會受到別人影響。美食當前,不只會垂涎三尺,看到別人食指大動,也會不由自主地跟著食指大動。難怪減肥節食的人,常很難抗拒電視廣告誘惑,更常因喜宴聚餐而“破功”。最近,這篇報告已被國際期刊(Cerebral Cortex)所接受。我們的研究團隊將應用此結果,進一步探討肥胖與厭食症患者,是否其食慾控制的腦神經機轉出現異常或影響其偏差進食行為。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