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你的一生怎麼過?青春期、成年期及壯年期之心理發展!

文�國軍北投醫院臨床心理師王梅君

前言

人類生命的發展過程,整體來說,是依循一個既定的次序及連續性的歷程。每個成長階段,因其生理的成熟度、認知思考的能力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動,而有特定的發展目標以及可能遭遇的困難、危機。在度過嬰幼兒及學齡期等生命中最初、最平緩的發展階段之後,個體開始面臨一連串快速、多樣化的改變,而結果的好壞,除了與個體心理特質有關之外,也與所身處的文化、社會環境息息相關。

本文將先介紹Erik Erikson的人生發展理論架構,再依次探討青春期、成年期及壯年期個體的心理發展。

一、Erik Erikson的人生發展理論

心理學家Erik Erikson曾就人生發展的過程提出「發展任務與心理危機」的理論。他將人生分為八個年齡發展階段,每個階段有其心理的發展目標和相對的心理危機。兩者的關係建立在個體的能力和自我需求與環境的要求、資源供給之間的平衡狀態。如果平衡被破壞,個體將無法完成該階段的心理發展,無法渡過相對的心理危機。由於發展本身具備的連續性本質,使得這樣的結果自然也影響到下一個階段發展的完整性及成熟度。

 以下是Erikson所主張的發展架構:

 0∼1.5歲:
 發展內容:依附母親,為以後信任別人奠下基礎。
 心理危機:信任或不信任。
 1.5∼3歲:
 發展內容:對自己和環境贏得某些控制(如大小便訓練及探索能力)
 心理危機:自主能力、羞恥和懷疑。
 3∼6歲:
 發展內容:開始有目的及方向的行為。
 心理危機:自動自發或罪惡感。
 6歲∼青春期:
 發展內容:發展社會、身體及學校技能。
 心理危機:有能力或無能力。
 青少年期:
 發展內容:從童年期轉變到成人期,發展認同的感覺。
 心理危機:認同或角色混淆。
 青年期:
 發展內容:建立愛情與友誼的親密關係。
 心理危機:親密或疏離。
 中年期:
 發展內容:完成生命的目的,包括家庭、事業與社會;
      發展出對後代的關懷。
 心理危機:生產或滯留。
 老年期:
 發展內容:回顧個人生命並接受生命的意義。
 心理危機:尊嚴或絕望。

二、青春期的心理發展(人生風暴期)

生理的改變帶動心理的發展

青春期的少年在身體的成長、以及性器官的變化上快速而且戲劇化。第一性徵和第二性徵的出現,帶動個體外觀上的變化,也帶動心理上的發展。身材的壯碩、美麗等形象在同性和異性關係之間,被強化為能力和價值的代表,而影響著青少年自尊與自我概念的形成,亦即影響個體對自己的看法及價值評斷。

人生階段的交接

青春期是個體從童年期跨往成年期的一個「交接」歷程,生理上的成熟帶動其在社會及經濟關係上的改變,也就是必須從依賴家庭而逐漸獨立。生理上的成熟,女性和男性分別約在十五歲及十七歲即近完成,但是何時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卻視生理和社會因素互相影響而定。過去農業社會青少年早早就需要協助家庭的生產、經濟活動,甚至很早就成家,成為一個新家庭的「大人」。

現代工商業社會裡,就學機會的提高和社會的複雜性延後了青少年獨立的時間,但也相對地增加青少年學習前人經驗、累積相關知識的機會,使依賴到獨立的過程是漸進的。

動盪不安的情緒

青少年在追求獨立自主的過程中,容易面臨到許多內在的矛盾和外在的衝突。心理上,青少年極力想擺脫長久以來父母、家庭的保護和管束,變成「真正的大人」,但在許多現實面上,仍不能全然獨立、自主。個體可能藉由一些叛逆性或攻擊性、易怒的行為來舒解其所面對的壓力。尤其當成人無法認同或瞭解青少年在發展上的需要和面臨的困境,仍以權威性態度和不當的溝通方式對待時,成人與青少年彼此間的衝突越大,青少年情緒的動盪不安也越難減緩。

認同或角色混淆的危機

青春期既是個體由童年跨向成人世界的一個交接點,那麼它對青少年而言,就相當於必須經歷的一次「陣痛」。因為青少年在試圖擺脫家庭、傳統教化的束縛和保護的同時,也開始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給予評價,試圖建立一個特有的自我概念,及對自我的認同。這樣的自我認同,常常是有別於父母、權威加諸的評價或要求,因此青少年急切建立一個與父母分離、不同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裡,對於「我是誰?」、「我的人生哲學」、「我對世界的看法」、「我將如何立足於世界」等等問題作探索。為了區別與父母的不同,青少年常刻意表現「標新立異」、「流行」,以在屬於他們的族群和世界裡,獲得來自同輩的肯定與認同。

由於探索自我的過程艱辛而又不易為父母或成人所理解和包容,使得尋求同儕團體中他人的認同及支持,會增加青少年的歸屬感及有能力的感覺,而這種與同儕互動的過程,也形成青少年初步的人際關係,提供青少年對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一個學習的機會。這個階段來自他人的認同,以及人際關係的特性,實際上不僅影響青少年對自我的看法,也將成為他成年期後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基礎。

青少年在追尋「我是誰?」這個答案時,往往抱持著「全有或全無」,以及不妥協的態度。對每種角色、人際關係或者世界觀,都作暫時性的嘗試,以便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但是過多嘗試的組合或全有全無的態度,有時反而會使青少年在認同過程中出現「角色混淆」的危機,而未能真正發現自己的目標和獨特感究竟為何。這樣的危機出現,有時候會使青少年出現一些爆炸性或毀滅性的行為,例如自殺、吸毒或傷人,以逃避令人窒息的「虛無感」。

認知能力的影響

依據皮亞傑的理論,青少年時期已具有推理演繹及預測的能力,可以使用邏輯思考和科學方法等形式來解決問題,同時具有抽象思考的能力。因此若青少年能達到此一「形式運思」的層次,則在面臨發展需求及危機時,可以開始加入一些理性、有計畫的方式或態度來設法滿足自己的需求並度過發展的危機。但是,另一方面青少年仍未完全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傾向,可能影響他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價值判斷。

三、成年期的心理發展(人生巔峰期)

親密關係的建立

成年期的個體無論在生理或智能等各方面的發展及成熟度,多半可達到巔峰的狀態。這也是成人建立與他人親密關係的開始。親密關係的範圍包含愛情、婚姻、家庭、親子和友誼等情感,且著重在和他人分享心靈上的自我。成年人開始過著「有伴」的生活,同時藉由親密關係的過程,提高性角色扮演的機會,以及形成穩定的兩性關,建立一個新的家庭。而此一家庭正是供給個體間更進一步統整人格特質及生活形態的場所。以夫妻相處來說,長久以來的家庭生活,容易形成相互依賴的情形,如果有一方獨立性不夠、信任感不足,很容易造成另一方面過重的負擔或是需求不滿足。親子關係更是一個容易產生衝突的層面,如果父母未能健全地經歷早期的發展,就不易體會不同年齡的孩子,正在經歷的發展需求和危機,自然無法提供適切的協助。

社會關係的維繫

成年期可說是一個人追求成就、事業表現、社經地位的巔峰階段。經過了不算短的經驗閱歷,成年人對於自己的生涯目標更明確的方向和發展,因此在工作及社會關係上有一個穩定性,而在其它宗教或社區、團體上也能形成與他人的友誼。成熟穩健的成人可以維持甚至拓展他在工作上的表現,以獲得更大群體對於自己的肯定,同時也透過與同事、朋友們建立的支持網路,促進個人的價值感、自尊和創造能力的展現,並在群居的社會裡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親密或疏離的危機

依照Erikson的理論,個體早期生活各階段所發展的信任、自主、自動自發、進取和自我認同等特性是親密關係得以發展的基礎。相反地,早期發展階段中未能解決的心理危機和衝突,將會在成年期再度呈現,影響個體與他人相處的關係。例如一個對自己肯定、接受自我的人,會比一個自我認同模糊、缺乏自信的人更容易信任和接受別人,因為他懂得「將心比心」。無論這個「別人」是他的伴侶、子女或朋友、同事,他都能試著用一顆接納、真實的心去了解,並與他們相處。相對於此,一個缺乏自信心、安全感,或者自卑感重的人,無法在依賴他人和獨立自主上取得平衡點。對外在環境也會有較多的猜疑,與他人交往無法維持一個恆久而深層的關係,容易形成一種孤獨和疏離的感覺。

認知能力的影響

皮亞傑認為成年人的思考模式已能配合其特殊性向及專業領域的發展,把抽象思考的能力發展得更完整,也較之前更能客觀、實際的看待所經歷的事件或問題,作更仔細的分析、計畫、及合理的聯想,來解決問題、掌握必要的影響因素。這種高層的認知層次,未必人人都能達成,有賴於個人的動機、學習的環境等影響變數的配合。因此,如果成年人能具備上述高層認知思考的特質,在面對親密關係或社會關係的問題時,往往可以客觀理智的尋求有效的解決策略,例如諮詢專家或他人的參考意見,站在他人立場來看事情,而不讓自己限於低彌、悲觀的情緒反應之中。

四、壯年期的心理發展(危機過度期)

生理的變化帶動「中年危機」

這是個由青年邁入老年的過度期,每個人在此階段中的適應結果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因為此期個體在身體機能和外表上有明顯的衰退、老化等改變,隨之而來在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層面的調適上需面臨新的考驗和衝擊。「中年危機」代表一個在這階段裡重新回顧並評估到目前為止,在生命的旅程中完成了什麼?婚姻、情感、事業、成就是否能如自己所願?

關係的改變

中年人常遇到的狀況是夾處於兩代之間,對於父母長輩負有照顧、關懷的責任,對子女則需提供支持和引導,在其間扮演建立有效溝通和協調者的角色。而隨著父母、子女年齡的增長,中年人開始體驗到家庭的「空巢期」,過去與子女親密的關係,可能隨子女的離家、獨立,反而使自己出現失落、沮喪的感覺。但另一方面,這也可以說是中年夫妻卸下養育的責任,增加彼此相處機會和關係的親密程度的時機。當然在事業成就、權力等方面發展幾乎達到個人生命階段的最高點,進而能擁有較高的社經地位。

生產或停滯的危機

人生階段至壯年期已過了一半,個體開始感覺自己像是站在兩面鏡子的前面一般,一個是在孩子身上看到過去的自己,一個是在父母面前看到未來的自己。在完成一些生命的目的,包括家庭、事業和社會的發展後,尚能對下一代付出更多的關懷,並且從對自我的關注擴展出去,轉而關心別人、關心社區,繼續感覺自己是個有生產力、貢獻力的人,則能創造個人持續的生產潛能。相反地,假如過去未完成的理想令個體感到遺憾,而產生「時不我予」的感覺,而未來將面臨的衰敗、死亡也令個體感到害怕和消沈,那麼其生命的發展極容易呈現停滯不前或自我沈溺的情形。

認知能力的影響

有些學者認為,中年人的智慧可以用「結晶智能」來解釋,亦即個體能統合其平日所吸收到的知識語言、文化技巧於思想和行動之中,在成人初期開始發展以後,只要不斷加入知識的收集於認知系統之中,即可達到高功能的階段,因此可以發現許多領域的人,均在壯年期呈現其生產和創造力的巔峰階段。智慧的累積同樣提供個體在面臨個人生命的進展和他人關係的改變時,有更寬廣的心胸接受現實,甚至繼續創造生命的事蹟。

結語

從以上的陳述,我們可以看到人生各個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如何緊緊相扣,而每個階段面臨的心理危機,又是那麼強烈的影響著下個階段的發展,可謂要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並非是一件容易、輕率的事。對全體人類而言,並非每個文化、民族,每個人的發展階段均在同一個年齡開始或結束,有些人甚至無法真正完成各階段的心理發展內容,因此我們會看到有些二十四、五歲的青年人仍存有自我認同和統合上的困難,因而在追求人際關係或社會地位的發展上還混雜著自我內在的衝突。然而了解我們人生各階段發展的需求和可能性,相信是協助我們對心理危機的處理、和健康心理發展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