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惱人的夏日濕疹,中醫治療很有效!

連日來高溫的氣候,讓人受不了,在戶外稍微走動一下,即汗流浹背,非常的不舒服,只想呆在冷氣房裡,溫暖潮濕的台灣,濕疹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皮膚科疾患,所以,常常是外面非常炎熱的環境,身體卻黏黏膩膩,出現令人難受的溼疹,而且氣溫越高越癢,越癢越去抓搔,皮膚則永無寧日。

據估計,台灣約有四分之ㄧ強的人曾經有過各類濕疹,特別是潮濕、悶熱的夏季,更是令人奇癢難受,帶給病人極大的精神負擔,所以,在高溫潮濕的夏季,濕疹是我們不得不去注意與預防的疾病。

台北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許恆壹說,濕疹發病的症狀為局部丘疹、水泡、滲液,覺得搔癢灼熱,患處在搔抓或摩擦,水泡會破裂,乾燥後結成痂皮、甚至脫屑,好發部位,以身體摺縫處、關節凹彎側、如腰帶纏繞處、腋窩、膝膕窩、肘彎、耳後、女性乳房下方、甚至陰部、肛門周圍、腹股溝等,因此常常會讓病人非常不自在。

濕疹發病機理,不外內因性與外因性兩種,外因性與高溫溼熱的環境、經常流汗、皮脂等分泌物刺激脫不了關係,或是某些刺激原〈衣服、化妝品、金屬裝飾品〉接觸,產生過敏反應而引起濕疹病變,內因性除了先天體質特異引起的皮膚炎外,即是飲食失節或過食腥發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致使脾失健運,濕熱內蘊,形成脾為濕熱所困,加上外在濕熱環境,內外兩邪相搏,充於肌膚腠理,發為本病。

由於天氣炎熱,汗液如雨下,水分容易流失,口乾舌燥下,冰冷的飲料大口大口的喝,毫無節制,容易傷到脾陽,影響腸胃運化功能,表現舌苔厚膩、胸悶、不思飲食、神疲乏力、大便黏膩不順、或溏瀉、小便短少、四肢困倦無力,形成「濕阻」的證型,而「濕」性重濁而黏膩,加上「熱」易耗血傷陰、化燥生風。在高溫潮濕的環境推波助瀾下,症狀往往纏綿不已,反反覆覆。

在中醫治法上,仍依辯證論治精神,分為三型:

1、濕重於熱型:
  治法─健脾利濕,佐以清熱。
  方藥─茯苓、白朮、蒼朮、澤瀉、枳殼、竹葉、黃芩、生地等。

2、熱重於濕型:
  治法─清熱除濕,佐以涼血。
  方藥─龍膽草、生石膏、白茅根、車前草、山梔子、牡丹皮等。

3、濕熱下注型:
  治法─清熱利水,佐以通淋。
  方藥─車前子、木通、滑石、甘草、土茯苓、扁蓄、苦參等。

平時的預防保健仍不可少,由於皮膚疾病在飲食選用上,佔有非常大的影響,尤其濕疹常因濕熱引起,食材選用俱利濕清熱功效為宜,如薏苡仁、蕎麥、綠豆可健脾利濕,另外可多食蔬果類,如絲瓜、冬瓜、茭白筍、山藥等可清熱利水,在食物調味上,盡量保持清熱為原則,如海鮮食物或辣椒、芥末、蔥、蒜、酒類等辛辣食物、或其他燒烤油炸料理方法,皆宜避免,以免加重病情。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許恒壹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