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長期不育或不孕,小心婦女癌症找上門!

晚婚晚育是當代的潮流,目前台灣地區三十至四十歲的婦女,有高達三分之一是未婚狀態,即使已婚婦女,也有不少已經到了卅七、八歲,還打算「再過一、兩年才準備懷孕」,因此不孕症門診目前不但卅五歲以上的求診者越來越多,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的設計,已佔了八成左右,四十歲以上的也佔了兩成,這些人即使借助人工生殖科技,懷孕率也是比卅五歲以下的婦女低得多(根據北醫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的統計,不孕病患成功懷孕:年齡卅歲以下50%左右,卅至卅九歲38%,四十歲以上則只有30%),卵巢功能平均在35歲左右,就開始加速老化了,更何況高齡求孕者之中,還有不少人合併了其他的不孕因素或高危險妊娠因素,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輸卵管阻塞、糖尿病、高血壓...等;不過,最糟糕的莫過於,本來一直在看不孕症門診,或者本來還不打算懷孕,結果卻長出婦癌,變成婦癌門診的常客了!

胖胖的40歲張小姐和男友愛情長跑了七年,前年已38歲才結婚,婚前避孕多年,婚後一年開始想要生育,卻半年都沒消息,經門診檢查,發現是多囊性卵巢,病患廿多年來月經週期都是四、五十天以上,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8﹝身高160,體重73﹞,但一直不曾就醫過。

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的子宮內膜厚度達到25毫米﹝正常的生殖年齡層婦女,即使在黃體期,也很少會超過20毫米﹞,病理檢查證實是細胞分化良好的子宮內膜癌。由於她很想生育,而影像醫學檢查又顯示極可能癌細胞仍只侷限在子宮內膜,沒有侵犯到其他地方去,因此給予黃體素療法六個月,之後證實已經沒有異常細胞,轉介她去看不孕門診,半年中她在某醫院做兩次試管嬰兒都失敗,再回到我的婦癌門診,再安排一次子宮內膜搔刮,發現又是子宮內膜癌了,所幸細胞仍是分化良好的,她仍然極度想再試試懷孕的機會,因此再安排一次影像醫學檢查,結果還是沒有向外轉移的跡象,同時安排一次腹腔鏡檢查,做了骨盆腔淋巴結摘除、腹膜切片及細胞學檢查,都顯示沒有癌症轉移,因此再度開始又一次六個月的黃體素療法,目前她正為了一圓高齡媽媽夢而努力奮鬥中,她很後悔當初不想生育,也沒有針對不正常的月經週期去求醫過。

43歲的李小姐,未婚,1994年即已因嚴重的月經痛就醫,而發現卵巢有巧克力囊腫,但她拒絕手術,因此每年固定回婦產科門診追蹤檢查超音波一、兩次,到了2004年發現那顆卵巢腫瘤內出現了實心的部分﹝巧克力囊腫內原本充滿了月經血,是濃稠的液體﹞,而且血中的CA125指數也比過去上升了一半,因此懷疑已惡性化,乃被轉介到我的婦癌門診,開刀證實是第三期的卵巢癌,因而摘除子宮、兩側卵巢輸卵管以及骨盆腔和主動脈旁的淋巴結,術後並接受化學治療,至今已三年多,沒有復發的跡象。不過她曾說:「如果當年我有男朋友,積極要懷孕,可能會接受手術摘除巧克力囊腫,也許可以減少後來變成卵巢癌的機會,是不是?」

這兩個病例告訴我們:不孕或不育的婦女,就是婦癌的高危險群!事實上生兒育女可以減少罹患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機率,早已經過臨床醫學和流行病學的研究證實。因此婦女朋友們,如果已經有了合適的對象,尤其是已經結了婚的,千萬不要老是想「再過幾年才生」,因為卵巢功能在35歲之後就加速老化了,而長期的不生育,也會提高罹患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至於一直還沒出現「白馬王子」的35歲以上婦女,務必至少每年到婦產科做一次檢查和評估,以免罹患癌症,而喪失了生育能力,甚至切除了雙側卵巢,連維持女性特徵的荷爾蒙也沒有了。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本文作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