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夏季到胸悶、脖子緊?可能是高脂血症的徵兆!

黃先生54歲,外食族而工作繁忙,近來因胸悶不適而就診。自述近1-2年,從心下至咽喉處常有阻塞感,稍進食則悶脹不適,頸筋痠緊,經生化檢驗,三酸甘油酯值高達1000多。經診斷為痰濁瘀阻、氣機不暢,因此給予化痰通絡、理氣化瘀藥治療,經三星期後症狀痊癒,兩個月後血脂肪下降至兩百多。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黃裕昌說,現代人生活緊張,飲食過於豐盛,卻又普遍運動量不足,血液中脂肪濃度越來越高,即一般常說的「血濁」。因此動脈管容易硬化,最後可能導致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主動脈瘤和尿毒症等。

血脂肪主要包括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及磷脂,人體攝入的脂肪,要能夠在血液中循環,一定要能溶於血中才行,因此藉由脂蛋白來做運送,也就是HDL,LDL。

若是在這樣的代謝運送過程出問題,根據血漿內脂質種類,就會出現高膽固醇血症、高三甘油脂血症、或高膽固醇合併三甘油脂血症。

黃裕昌說,血脂肪過高可能肇因於家族遺傳、飲食攝取過多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糖尿病、腎病症候群、甲狀腺機能低下,或是肥胖、運動量不足,甚至抽煙都會造成高血脂。

其實人體的血脈循環,就如同水溝一般。水溝的水要流動順暢,取決於水溝通道要寬大,通道表面要光滑不能有阻塞,水量要充足,水的黏稠度不能太高,推動水運行的動力要充足,而且若溫度太高則水易黏稠,溫度太低則凝結不易流動。任何一環節出現問題,循環就會受到阻礙!因此在中醫理論中,就有血瘀、痰濁、陰虛、氣虛、陽虛、血熱、寒凝的論述!

中醫對於高血脂症並沒有詳細的病名分類,僅能以臨床的表現症狀來討論,總括在「痰濁」、「痰濕」、「濕熱」、「肥胖」、「血瘀」、「胸痺」、「眩暈」等症狀內,再依個別的脈、證,給予治療。

外因是嗜食肥甘及膏梁厚味,飲食不節,內因是脾腎的運化輸布失調,肝膽疏泄調暢失司所致,與肝、脾、腎三臟的關係密切。但基本的病理變化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主要為陰虛、陽虛或陰陽兩虛;標實,是指痰濁、血瘀,久則阻塞經脈。

在本虛方面,嗜食肥甘膏梁厚味,過量過度的飲食造成脾胃負擔,使臟腑運化不利,水穀難以隨食隨化,淫精於脈,導致膏脂過多,滲入血中,則成為痰瘀。或是喜涼寒飲食,陽氣受阻致虛,或是年老腎氣漸衰,動力氣化不力,膏脂的轉化利用會減少而滯留血中;腎陰不足則膏脂不藏,滲入血中。因此可以香砂六君子湯來強化脾胃運作,以附子理中湯來加強動力。

若起居不規律、情緒緊張、過度興奮,會造成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則直接影響脾運化及血脈之暢達,故痰濁、血瘀形成。可以柴胡疏肝湯調暢氣機,以血府逐瘀湯來活血化瘀,暢通經脈。在標實方面,痰濁、血瘀為臟腑虛損所產生的病理產物,也就是脂質代謝異常造成。但是痰之化源在於脾腎,因此除了加強脾腎外,對於病理性產物,可以三黃瀉心湯、承氣湯類來治療,或依朱丹溪所提出的「痰瘀成窠囊病變」理論來治療。

針灸治療部分,可針對肝、脾胃、腎經的穴位,例如曲池、三陰交、陰陵泉、豐隆、太衝等穴。另外像玉竹、丹參、山楂、荷葉、澤瀉等具降血脂功能的中藥,可依臨床證型分為胃熱濕阻、脾虛濕阻、肝鬱氣滯、肝腎兩虛作不同加減調配,製成減脂茶飲用。或是多攝取紅麴、納豆所製成的食品,也有降低血脂肪的效果。

在飲食上要注意熱量的平衡,尤其端午佳節到來粽子更是容易消化不良,每餐不過飽,儘量避免吃高熱量食物,如肉類、蛋糕、冰淇淋、蛋黃酥、鳳梨酥等,以維持理想體重。脂肪的攝取則要嚴格的限制,並增加食用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盡量避免如如肥肉、內臟類的高膽固醇飲食。而植物性蛋白質及纖維質攝取,更能降低血中膽固醇。

他提醒說,平時多運動,加強身體鍛鍊,以產生好HDL。養成良好進餐習慣和時間,不抽煙、少喝酒、少喝咖啡,少吃點心。養成正常的作息時間,不要熬夜,睡眠要充足。並隨時保持心情平靜愉快。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黃裕昌醫師
本文作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黃裕昌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