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夏日常見耳朵疾患

一、急性瀰漫性外耳道炎(又稱:游泳者之耳)
常見在游泳之後,或因外耳道受到外力傷害之後,如用耳扒子、棉花棒掏耳朵之後,而造成耳道廣泛性的發炎。主要症狀為耳痛感,而且疼痛感在耳郭受到牽扯,或咀嚼時會加劇。較嚴重之患者會有耳漏(即耳內有分泌物),耳悶塞感,甚至是聽力變差的現象。治療以局部用藥(即耳滴劑)為主,口服藥物為輔,配合醫師對於耳內發炎物的清洗,同時病患須注意保持乾燥,避免外力的刺激。

二、急性侷限性外耳道炎(又稱:耳癤)
就是台語所說的〝生叮仔〞,是因為外耳道外側三分之一處的毛囊,受到細菌感染而來。患者會有疼痛感,外耳道有部分阻塞。治療以局部及口服藥物為主,當化膿已經侷限一處時,可實施切開引流。

三、耳黴菌症
就是耳朵〝生菇〞(台語)。台灣氣候溫暖潮濕,本來就適合黴菌的成長,在夏天裡,此種情形會更嚴重。常見的症狀為耳朵搔癢感,有很多的耳垢,有些為乾性,呈現膜狀、一整圈附著於耳道壁上。有些呈現潮濕黏稠狀耳垢、有時可見上面有白色斑點。有些家庭因為共用一個耳扒子,造成全家皆受到感染。病情嚴重時會因整個外耳道充滿太多耳垢而造成聽覺障礙。病程通常頑固且容易復發。處理上最需注重耳內發炎物的仔細清洗,同時配合局部用藥來治療。

四、耳垢栓塞
常見患者在游泳、戲水或洗澡之後,因水進入耳道內,而造成耳垢泡水發脹,患者會有耳朵脹悶感及聽力障礙。部分患者因使用棉花棒不當,反而造成耳垢的堆積。此類情形通常在醫師利用器械取出栓塞物後便可解決。少部分太硬的耳垢,須先用耳滴劑軟化後,再行取出。

五、耳內異物
因氣候溫暖,昆蟲活動頻繁,蚊蟲、螞蟻、甚至蟑螂進入耳內,都常常可見。小昆蟲進入耳內,爬行或抓咬,會造成患者劇烈疼痛。遇到這種情況,最好保持冷靜,盡速就醫,或先自行滴入油脂類液體,將昆蟲淹死後,再找醫師取出。其它常見的耳內異物,就是小孩將彈珠、BB彈或植物種子塞入耳內,家長若有發現這種情形,一定要儘早找醫師取出。有時可見父母想自己解決,處理不當,反而造成更多傷口,或是將異物推的更深,這些都會使得病況更複雜。

保護耳朵,最重要的是保持乾燥,不要養成用棉花棒、耳扒子來掏耳朵的習慣。耳垢較多的患者,只要定期返診,請醫師清理即可。耳朵內若有水時,將進水一側向下,跳躍數次,讓水自然流出。或用棉花棒來吸乾,但不可過度的擦揉。以上幾個疾病,只是耳朵諸多疾病中的一小部分而已,許多其他的疾病,尚需醫師的診察。耳朵若有任何不適,還是求助於醫師,尋求正當的醫療才是上策。
本文作者:許堯富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