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漫談「消化性潰瘍」

平常講「消化性潰瘍」是指胃以及十二指腸潰瘍,其實整個消化道都有可能發生潰瘍。所謂「潰瘍」是當消化道粘膜防禦能力降低,並受到外來酸(acid)與胃蛋白(pepsin)破壞,傷及黏膜肌層以下組織時稱之。而近年來病人是否有食道潰瘍逐漸受到臨床醫師的重視。常見食道潰瘍有二處:

一、是發生在食道與胃黏膜交界處,由於胃酸或胃內容物逆流入食道,和食道黏膜接觸時間太長所造成的「逆流性食道炎」,發生率 5-15%不等,隨年紀增加而增多,常見症狀是心灼熱與胃酸逆流感。

二、是在食道中段狹窄處,內視鏡有時可見類似藥物圓形或半圓形壓跡,且該處黏膜發生潰瘍。有此類「藥物性食道炎」的患者常在喝過水或吃東西時,感到正中胸口短暫疼痛不適。只要不是因慢性潰瘍造成食道變形狹窄,一般在即時停掉藥物並服用胃乳或潰瘍藥,約一至六週後大都可治癒!常見會造成食道潰瘍的藥物包括:口服抗生素、非類固醇性止痛藥、鐵劑等…,所以服用這些藥物時,千萬要記得多喝水,別躺在床上吃藥,儘量坐起來吃藥,以避免藥物卡在食道而產生潰瘍!

臨床最常見的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其症狀以「上腹部疼痛、灼熱感」為主。十二指腸潰瘍常見於用餐後2至3小時發作,有時睡覺至半夜會痛醒過來。在潰瘍初期,進食或服用胃藥、胃乳會緩解不適;當潰瘍加重後,吃東西或胃藥逐漸失效,除疼痛加劇與體重增加外,併發症如解黑便「出血」、「穿孔」腹膜炎、吃東西易發脹想吐等「阻塞」症狀可能會出現。胃潰瘍則於用餐後隔沒多久就痛,有時一進食就開始痛起來,服用胃藥不見得有效。值得注意的是:少數胃潰瘍患者症狀不明顯不太會痛,尤其是服用止痛藥的老人,通常要等到潰瘍嚴重到出血、貧血覺得頭暈快休克,或發覺解瀝青狀的黑便、血便甚至吐血才就醫。

「早期胃癌」有些會以「胃潰瘍」型式來表現,兩者無法以食慾差或體重減輕等症狀來區分,內視鏡有時亦難以辨別清楚,必要時得做切片看有無胃癌細胞存在,隔一陣子最好做胃鏡追蹤,目的在確定潰瘍已經癒合並排除胃癌的可能。因為癌細胞如果藏在潰瘍的深處,第一次胃鏡切片不一定拿的到含有癌細胞的組織。光憑臨床症狀無法確切斷定包含食道、胃與十二指腸的上消化道有沒有問題;若有的話,是何處出什麼毛病。目前診斷工具仍依賴令一般人畏懼的「胃鏡」為主的,若能減少胃鏡檢查時的不適感,甚至達到「無痛」的程度,疾病就能早發現早治療,避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治療潰瘍的藥物從早先制酸劑,第二型組織胺阻斷劑,到新一代的「質子幫浦抑制劑」問世,對於食道、胃與十二指腸潰瘍都有相當不錯的治療效果。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如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接受幽門螺旋桿菌三合一根除治療能降低潰瘍復發的機會!

最後,潰瘍患者必須要「戒煙」,少服「非類固醇性止痛藥」,減少日常生活壓力,避免將來再得潰瘍。另外少碰會刺激胃酸分泌的咖啡、茶、可樂、酒精性飲料或刺激性食物,以免胃腸不適!
本文作者:洪紹仁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