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大小:

孩童春季常見的流行疾病

雖然春天的氣候宜人,但是在初春時節春寒料峭乍暖還寒,日夜溫差很大,此時學校大多也都開學了,在校園、幼稚園裡狹小的空間裡親密的接觸,病原很容易互相分享交流,所以在這個期間,也是孩子們最容易生病感冒的時候。在春季兒科常見的流行疾病有: 感冒、哮吼 、細支氣管炎、黴漿菌肺炎、水痘、咽喉結膜熱、胃腸炎、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等。

a) 上呼吸道感染 :俗稱「感冒」的咽喉炎是最為常見,引起感冒的病毒有很多種,所以會反覆發生感冒的症狀,主要是由鼻病毒及其他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引起。症狀包括發燒、頭痛、流鼻水、鼻塞、咳嗽和食慾不振。如果高燒不退有可能併發中耳炎,鼻竇炎。一般感冒不需使用抗生素且沒有特效藥,只需多喝水,多休息。若有咳嗽、流鼻涕、鼻塞則給予症狀治療的藥物。病毒由鼻咽分泌物經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預防的最佳方法就是要多洗手,不要共用毛巾,在感冒流行時減少出入公共場所或感冒時戴上口罩以免傳染給他人。 另外順便一提目前除「上流美」之外的熱門話題「禽流感」,「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主要流行於冬天,由特定病毒引起且傳染力強,症狀易有高燒、畏寒、全身酸痛。原本人與其他禽畜的流感病毒互不侵犯,但是幾年前發現一株H5N1的「禽流感」病毒竟然撈過界,因有致死重症病例而造成人類的恐慌。

b) 「哮吼」:幼兒突然聲音沙啞、咳嗽像狗吠,吸氣有喘鳴聲及呼吸困難,常會令家長們不知所措。病毒感染性哮喘,病因以副流行性感冒病毒為主。哮吼常發生於夜間和清晨,吸入些濕熱的蒸氣可以減輕症狀。若併發細菌性會厭炎,會出現高燒煩躁吞嚥困難,甚至持續惡化阻塞氣道而致死,還好在孩童極為少見。

c)細支氣管炎 :常見於2個月到2歲大嬰幼兒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流行型好發於春天與冬天,台灣地區以呼吸道合體細胞病毒(RSV)和副流行性感冒病毒最為常見。症狀初期就像是一般感冒:咳嗽,流鼻水,有時會伴有低燒。大多數患者一至二星期雖可痊癒,但由於咳嗽會漸漸加劇,還可能出現喘鳴聲,所以家長會誤以為醫師越治越嚴重。治療首重化痰和拍背,假如合併有高燒及厲害的呼吸窘迫,甚至嚴重到缺氧及發紺,大約5%的病童需住院。小嬰兒可睡在充滿濕氣的氧氣帳內,幼兒則給予噴霧治療。病毒的傳染來源是藉飛沫傳染,大都由父母、媬母及家人而來,所以預防以洗手最重要並且應儘量避免帶嬰幼兒到公共場所,以減少被傳染的機會。

d) 黴漿菌肺炎:亦屬非典型性肺炎,經由飛沫感染黴漿菌所致,好發於春、夏之交及秋天,每年約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兒童會受到感染,尤以學齡孩子居多,較少見於二歲以下的兒童。它的潛伏期可長達三、四週,一般需要較親密接觸才會得到。感染後非終生免疫,所以會重覆感染。症狀起初出現頭痛、發燒、喉嚨痛、全身無力,二到五天以後咳嗽才來,由乾咳後出現黏痰或膿痰持續到三、四周,有時甚至引起肺積水。除呼吸道症狀外,有時會出現其他系統的症狀:嘔吐、腹痛、結膜炎、皮膚疹等。臨床表現不同於典型細菌型肺炎的高燒、嚴重咳嗽及喘,所以稱之為「非典型肺炎」,有時聽診是正常的,但胸部x光卻有異常浸潤。極少數病例會併發無菌性腦炎、腦膜炎或心肌發炎。治療可使用紅黴素或四環黴素,並予支持性療法,大部分的病人在治療後會很快退燒、症狀減輕。但四環黴素可能傷害牙齒,不建議在八歲以下的兒童使用,由於紅黴素常會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道的副作用,最近發展出類似紅黴素的巨分子抗生素,其腸胃副作用較少、半衰期較長,只需一天服用一次持續3到5天。

e) 「水痘」: 俗稱「出水珠」,水痘也是高傳染性疾病,家中如有水痘患兒,其他成員被感染的比率高達80-90%。在台灣每年春、秋天且幾年會有一次比較嚴重的流行,主要經由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出疹前四天到全部水泡結痂這期間最易傳染)。由於在發疹前兩天已經有散布病毒的可能性,且接觸後需經2個星期的潛伏期才會發病,所以常被傳染了還不自知而難以找出元兇。孩童一般臨床症狀只有輕度發燒和長會癢的水泡,水痘由軀幹開始蔓延至四肢,有時連眼結膜、口腔甚至尿道口都會出,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甚至衍生出許多錯誤的觀念,誤導了不少家長,如有人深信每個人一輩子都應該出一次水痘,否則抵抗力會不好。得過水痘後幾乎可終生免疫,但病毒在體內潛伏,日後可能引起帶狀病疹。水痘患者大多是兒童,年齡愈大症狀會愈嚴重。在台灣大約有15-20%的成年人仍未得到過水痘,一旦感染到了水痘,將會有較嚴重的併發症。注意事項 : 1) 治療水痘發燒,避免服用含阿斯匹寧之退燒藥,因可能導致致命的雷氏症候群。2) 避免接觸孕婦、作化學治療及使用類固醇等免疫抑制劑的患者。3) 預防之道,可以在滿一週歲後打水痘疫苗,副作用少但價錢略貴。所幸台北市自民國86年起實施幼兒免費水痘疫苗接種,不僅有效預防了水痘的發生與流行,更可避免水痘所引起的壞死性肌膜炎與出血性水痘等嚴重併發症。4) 其實水痘最令人討厭的還是在身上留下難看的疤痕,所以在日常生活需注意:穿著寬鬆的衣服,指甲剪短,以免皮膚抓傷。勤洗手,減少手上細菌含量,注意觀察有無併發症。

f) 胃腸炎: 春季流行的急性胃腸炎以病毒性為主,俗稱『腸胃型感冒』,症狀為微燒、先嘔吐再水樣腹瀉,一般約三~五天左右就可痊癒,若患童平常會便秘就可能不拉肚子但嘔吐及肚子痛會較厲害。拉肚子厲害時應避免甜食,飲食需清淡(稀飯),避免奶製品及油膩飲食二至三天。有下列情況請至醫院檢查:嘔吐超過一天、嘔吐物呈黃色甚至綠色或咖啡色,肚子痛愈漸厲害。預防的方法應注意衛生清潔,除奶瓶、食具要煮沸消毒外,同時照顧者不論在沖泡奶粉、準備食物或更換尿布時,一定要記得洗手。由於急性期容易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因此,補充水份及電解質最重要。

g)腺病毒咽喉結膜熱:腺病毒也有41型之多,易侵犯6個月至5歲小孩,大部份由飛沫傳染,少部份由糞便接觸感染。臨床上呼吸道感染最多,症狀以發燒、咽炎為主,以1-5型最常見,尤以第3型在春季、初夏時會引起高燒、咽炎、結膜炎等合併症狀,稱為咽喉結膜熱(PCF)。至於腸胃道的腺病毒感染,以40﹒41兩型最重要,常以腹痛、嘔吐、發燒、頭痛、腹瀉症狀為主。腺病毒11,21 型可造成兒童血尿、頻尿、解尿困難等症狀的出血性膀胱炎。若寶寶眼睛有分泌物,則可使用溫熱生理水擦拭。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由於拜疫苗接種之賜已漸漸少見,但也多見於初春季節。嬰幼兒由於難以溝通且病情易變化,更需照顧者的細心觀察,才能及早發現和提供資訊給醫師。因此,若覺的孩子不吃不玩異於平時持續一段時間,就需請教專業醫師。傳染性的疾病應留在家照顧不要上學,目前規定腸病毒學童要在家休息1星期左右,如此不僅孩童可多休息且易於家長監視病情,同時可避免傳染給他人。所以為了避免傳染,在流行期少出入公共場所、加強洗手以及生病戴口罩都是需一再提醒且全民共同來打拼的。
本文作者:李銘峻醫師

延伸閱讀

穴位舒緩

立即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掌握最新健康消息!